|
|
|
|
作者 |
謝如柏 (著)
|
版本項 | 初版 |
出版日期 | 2010.09 |
頁次 | 254 |
出版者 | 花木蘭文化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huamulan.tw/
|
出版地 | 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
叢書名 | 法藏知津‧初編 |
附屬叢書 | 中國佛教研究集成 |
叢書號 | 2 |
資料類型 | 書籍=Book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謝如柏,1973年生,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為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六朝佛教思想、魏晉玄學、道家思想。著作有《從神不滅論到佛性論――㈥朝佛教主體思想研究》、《《列子》「命」概念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以及〈梁武帝「立神明成佛義記」――形神之爭的終結與向佛性思想的轉向〉、〈從涅槃經、眾生正因說到沈約的神不滅思想――南朝佛性學說與形神理論關係之考察〉、〈目的與工具之辨――楊朱思想的論證基礎與根本關懷〉等論文。 |
關鍵詞 | 佛教哲學; 魏晉南北朝 |
摘要 | 本書旨在探討神不滅思想的發展演變與思想史意義,企圖說明從漢末直至齊梁,中國佛教「神不滅」思想的發展表現出向「佛性」理論轉化的趨勢,並且說明此一發展,本質上乃是中國佛教「主體」思想的發展歷程。此一思想轉折的歷史進程,取決於各時期學者對「主體」問題的主流思想模式。初期的「神不滅」理論顯示出將染、淨皆收攝於「心」、「神」主體的特質,此正與當時佛教思想家如康僧會、支謙、謝敷、郗超、道安、支遁等人的佛學思想型態合轍;其具體表現便是慧遠、宗炳的神不滅思想。至般若學以及涅槃學發展初期,僧肇與涅槃師僧亮、 僧宗、僧柔、智藏等學者普遍以「相續不斷」之「心」、「神」來解釋主體輪迴問題與正因佛性概念,表現在「神不滅」思想上便有沈約新型態之理論成果。從梁代寶亮開始,「心」、「神」作為佛性思想的核心概念,又再走向實體化的方向,其結果便是梁武帝神明成佛義之唯心一元論的思想體系。「神不滅」理論的發展歷程背後其實有相當重要的思想史背景,絕對不只是論爭層次的問題而已。而「神不滅」與「佛性」思想之間的交涉現象更非無意義的混雜,而是思想史或佛教史演變的重要轉折。 本書是作者2006年完成之博士論文,由林麗真教授指導。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的意義 1 第二節 佛教的無我說與主體問題 5 一、實踐意義之無我 6 二、存在意義之無我 10 三、部派與大乘佛教的主體觀 13 四、主體、實體意義的界定 21 第三節 本文的研究範圍 24
第二章 早期譯經中的主體概念──主體問題的原初理解 29 第一節 神 30 一、諸譯經中的神概念 30 二、識、神之對譯及其背景 37 第二節 心 41 第三節 意 47 結語 53
第三章 神不滅思想的先驅──主體理論的原初思考 55 第一節 早期佛教學者的主體思想 55 一、〈牟子理惑論〉 56 二、康僧會 58 三、支謙 63 四、謝敷 67 五、郗超 71 第二節 兩晉般若學思潮中的主體觀 77 一、道安 77 二、支遁 90 三、心無義及其他 97 結語 102
第四章 慧遠、宗炳的主體思想──神不滅理論的形成 105 第一節 慧遠之主體理論 106 一、神不滅思想與主體理論 106 二、輪迴:神、心的受染作用 109 三、解脫:神、心的染淨轉化 113 四、慧遠神不滅說的定位與背景 117 第二節 宗炳之主體理論 120 一、神、識的性質與功能 120 二、輪迴:心、神受染與情、識相續 123 三、解脫:識之作用與唯神境界 126 四、宗炳的本淨思想與《涅槃經》128 結語 129
第五章 僧肇的心概念與神明觀──無我說與主體思想 131 第一節 無我與心識相傳 132 第二節 眾生心:流轉還滅根源 137 第三節 般若:中觀與玄學式的非有非無 144 第四節 聖心與無心心 153 第五節 神、神明概念及其中土背景 164 結語 174
第六章 涅槃經的佛性說與正因概念──神不滅 與佛性思想交涉的理論基礎 175 第一節 涅槃經的佛性思想 176 一、前分的佛性說 177 二、續譯部分的佛性說 182 (一)〈現病品〉至〈德王品〉 182 (二)〈師子吼菩薩品〉 186 (三)〈迦葉菩薩品〉 193 第二節 涅槃經的正因概念 199 一、反因中有果 199 二、正因即眾生的意義 206 結語212
第七章 竺道生的受報之主概念──佛性當有說新探 215 第一節 佛性當有:佛性論模式重探 216 一、問題的意義 216 二、詮釋觀點之爭 217 三、生、佛之不二與不一 219 四、理為佛因:理之實相與境界義 221 五、法為佛性:法之二義 228 六、法性、如之二義 231 七、唯佛是佛性:佛性之本義 234 八、小結 238 第二節 受報之主:輪迴主體說試探 239 一、問題的意義 239 二、我與無我非不二 239 三、無我與受報之主 241 四、常存之佛性我 243 五、本有佛性與眾生正因 246 六、大悟之分、不易之體 249 七、心:波流生死、善行之本 251 八、小結 254 結語 254 |
ISBN | 9789862542590 (精裝) |
點閱次數 | 103 |
建檔日期 | 2023.07.07 |
更新日期 | 2023.07.07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