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僧肇思想研究──以《肇論》為中心(上)
作者 王月秀 (著)
版本項初版
出版日期2010.08
頁次197
出版者花木蘭文化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huamulan.tw/
出版地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叢書名法藏知津‧初編
附屬叢書中國佛教研究集成
叢書號4
資料類型書籍=Book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王月秀,臺灣省台中縣人。華梵大學中文系學士、輔仁大學中研所碩士;現為清華大學中研所博士候選人。曾任教於華梵大學、清華大學,開設佛教文學、禪宗作品、歷代文選、大學中文、大學中文寫作等課程。現撰寫博士論文中。研究重心為佛教思想、佛教文學、道家思想、六朝思想。
關鍵詞(晉)釋僧肇; 學術思想; 佛教教理
摘要本文,旨以《肇論》為中心,來研究僧肇思想。主以僧肇於《肇論》中所欲解決的基源問題,以及《肇論》相關詮釋議題來作為行文的軸心,以開展僧肇思想的原貌。希冀以問題探討的方式,「宏觀」與「微觀」的視野,來繼承與創新前人的研究成果,釐清《肇論》中有待商榷的詮釋議題,使僧肇思想的輪廓與內涵更能清楚如實的呈顯。內容分成六個部分:
(一)緒論:說明本文研究的緣由、目的,回顧前人的研究成果,並提出相關問題。此外,並說明本文的研究方法、進路、範圍與意義。
(二)僧肇與《肇論》:首章,旨扼要探討僧肇的生平傳略、著述問題、思想背景、魏晉玄學與佛學交涉的時代思潮、《肇論》的結構安排,以及《肇論》的基源問題。
(三)《肇論》四論探析: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是依循僧肇的著述先後,分別對〈般若無 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以及〈涅槃無名論〉,作紮實的義理解析功課,並隨文解決有待商榷的《肇論》詮釋議題。希冀返溯僧肇的思想理論,並在僧肇展示基源問題的解答中,進行理解與詮釋,勾勒出僧肇整體的義理架構與思想全貌。
(四)〈涅槃無名論〉真偽考:第六章,旨探討〈涅槃無名論〉的真偽問題。先是在有限的文獻條件之下,詳實爬梳該篇真偽考史,爾後在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下,進一步提出一己的論據,證明:〈涅槃無名論〉是僧肇作。
(五)《肇論》及其詮釋的檢討:末章,旨在檢討《肇論》本身的詮釋難處,以及檢討後人詮釋的特色,可謂是進行本文研究後的小小省思。
(六)結論:旨在對本文的研究作一簡單回顧,彙整成果與特色。
目次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由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顧與問題的提出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 2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意義 28

第一章 僧肇與《肇論》 33
第一節 僧肇的生平、著述與思想背景 33
一、僧肇的生平傳略 33
二、僧肇的著述問題 34
三、僧肇的思想背景 41
第二節 僧肇與玄、佛交涉的時代思潮 50
一、玄學與佛學的交涉 50
二、「格義」弊端 52
三、僧肇與玄、佛交涉的時代思潮的關係 56
第三節《肇論》結構安排 57
一、前人《肇論》結構安排 58
二、本文《肇論》結構安排 64
第四節《肇論》的基源問題 66
第五節 小結 68

第二章〈般若無知論〉探析 71
第一節〈般若無知論〉的撰作緣由與方式 71
一、撰作緣由 71
二、撰作方式 72
第二節 〈般若無知論〉析義 74
一、正標無知的宗旨 74
二、問答料簡 78
第三節 僧肇與劉遺民的對話析義 92
一、〈劉遺民書問〉的致問背景 92
二、討論「聖心之異」的問題 94
三、討論聖心應會「無相與變」的問題101
四、討論「無當」、「無是」的問題 105
五、僧肇總答 107
第四節〈般若無知論〉釋疑 108
一、般若「無知」釋名 109
二、般若「無知」內涵 109
三、般若本具「無知」 111
四、就「無知」說論僧肇思想與道、玄的關係 113
第五節 小結 115

第三章〈不真空論〉探析 117
第一節〈不真空論〉的撰作緣由 117
第二節 僧肇「不真空」義 120
一、序文 120
二、正文 121
第三節 就〈不真空論〉論僧肇思想與玄學的關係 129
一、就般若三宗論僧肇與玄學的關係 131
二、就「有」、「無」概念論僧肇思想與玄學的關係 134
第四節 論〈不真空論〉傳統解題 135
第五節 僧肇駁正般若三宗的對象商榷 140
一、心無宗 141
二、即色宗 146
三、本無宗 150
第六節 小結 158

第四章 〈物不遷論〉探析 161
第一節 問題提出 161
第二節〈物不遷論〉的宗旨定位 164
一、旨言物性 164
二、未直言物性之因 164
三、取材動靜議題之因 165
四、以「不遷」立篇名之因 166
第三節 〈物不遷論〉的思想淵源 167
一、物性 167
二、時間 168
三、去來 169
四、因果 169
五、功業 170
第四節〈物不遷論〉駁正的對象 171
一、執「不遷」者 172
二、執「遷」者 173
第五節 〈物不遷論〉以「遷」「不遷」明物性 176
一、不去不來明物性 177
二、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明物性 181
三、兩言一會明物性 183
第六節〈物不遷論〉詮釋議題的檢討 187
一、「各性住於一世」 188
二、「昔物不至今」 190
三、「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 191
四、回應湯用彤以體用釋靜動之說 192
五、圖示以明僧肇「物不遷」說 193
第七節 小結 196
ISBN9789862542613 (精裝)
點閱次數91
建檔日期2023.07.07
更新日期2023.07.0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75057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