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田建 (著)=釋德安 (au.)
|
版本項 | 初版 |
出版日期 | 2021.09 |
頁次 | 264 |
出版者 | 花木蘭文化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huamulan.tw/
|
出版地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叢書名 | 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三四編 |
叢書號 | 14 |
資料類型 | 書籍=Book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田健(釋德安),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學,理學博士,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中國哲學專業博士後,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領域:華嚴宗與佛教的中國化。迄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和會議論文 20 餘篇,總影響因子超過 20,他引 15 次,撰寫英文圖書章節一章。主持或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完成項目 6 項,其中參與 973 子課題項目 1 項、國家社科重大項目 1 項。 |
關鍵詞 | 華嚴宗; 佛教教理 |
摘要 | 本書站在隋唐時期佛教中國化的角度上,以佛教華嚴宗有關發菩提心的思想為研究對象,通過疏理《華嚴經》和華嚴家智儼、法藏、李通玄、澄觀、宗密和裴休等人的相關著述,系統論述華嚴發菩提心思想的發展歷程,深入考察中國佛教從佛性論向心性論的轉變,深刻揭示「華嚴發菩提心」的豐富內涵以及其在佛教理論詮釋和修行實踐上的重要價值和意義。這一轉變過程主要包括:由智儼開創了一乘菩提心詮釋框架,經由法藏的全面完善,形成了以「三心三十義」為核心的華嚴發菩提心的教理要義以及以華嚴法界三觀為修證原理,以「色空十門止觀」、 「理事圓融義」為踐行指南的華嚴發菩提心實踐體系。這一體系與李通玄注重「初心成佛」和「取象表法」相得益彰,進一步由澄觀和宗密構建了基於真心的華嚴發菩提心思想,呈現了圓融與實踐的旨趣。本書還論述了華嚴發菩提心思想從佛性論向心性論轉變的過程中,對唐代以後佛教的融合化進程以及對日本、朝鮮半島佛教的影響,以及在近代與「仁」學結合等方面的內容,餘論中還就同時作為哲學範疇、實踐目標和詮釋方法意義上的華嚴發菩提心的歷史經驗及其當代價值進行探討,從而為佛教在當代的健康發展尋找一種有意義的借鑒。 |
目次 | 緒論 1 一、中國化視角下的佛教發心思想 1 二、本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6 三、華嚴發菩提心之界說 10 第一章 《華嚴經》的發菩提心思想 13 一、十信法門的圓解 14 二、初發心的發起與功德 20 三、行布門的該攝 25 四、普賢行的頓超 35 五、善財參學的行圓無礙 45 小結 49 第二章 智儼的一乘發菩提心思想 51 一、繼承慧遠舊說 51 二、調整三乘次第 54 三、援經獨顯一乘 56 四、智儼的開拓意義 59 第三章 法藏的發菩提心思想 61 一、法藏及其發心思想相關著作 61 二、法藏發心思想之特質 66 三、法藏對菩提心的劃分 72 小結 84 第四章 華嚴菩提心的觀修實踐 87 一、觀修前的準備 87 二、觀修原理 104 三、法藏初發心觀修的特點 131 四、實踐方法 136 小結 156 第五章 李通玄對華嚴發心的解讀 159 一、重視「初心成佛」義 160 二、關注人物與發心的關係 164 三、李通玄的特殊詮釋方法――關聯與表法 168 四、李通玄發菩提心思想的中國化意義 171 第六章 澄觀對華嚴發心的解讀與實踐 173 一、澄觀生平中的發心實踐 174 二、清涼十願:發心實踐之個性化 176 三、圓融詮釋:《華嚴》注疏中的發心 181 四、澄觀關注真心的詮釋傾向 189 第七章 宗密對華嚴發心的融合解讀 195 一、會通融合,辨析「一心」 195 二、「初心成佛」導向「觀行成就」 204 三、真心為依,彰顯發菩提心的實踐面向 208 四、攝歸圓融,從佛性到心性的思想轉變 212 五、宗密發心思想的特點與意義 218 第八章 裴休的普發大願 219 一、何以是裴休? 219 二、《勸發心文》的結構 221 三、「解」菩提心之「體」、「相」、「用」 223 四、「證」菩提心之「境」、「行」、「果」 226 五、解行圓融、即事即理 230 六、《勸發心文》的特色 232 第九章 華嚴發菩提心的餘韻 235 一、真心到本體:融合交流中的華嚴發心思想 235 二、心性與天下:譚嗣同的華嚴發心思想 240 餘論 243 參考書目及文獻 247 |
ISBN | 9789865184971 (精裝) |
點閱次數 | 123 |
建檔日期 | 2023.07.26 |
更新日期 | 2023.07.26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