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毘尼母經》中的「摩呾理迦」之研究
作者 黎氏垂莊 (著)=釋行解 (au.)
版本項初版
出版日期2012.09
頁次223
出版者花木蘭文化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huamulan.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叢書名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十五編
叢書號23
資料類型書籍=Book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釋行解,俗名黎氏垂莊,1976 年生於越南順化市。
高中畢業後在越南 - 順化市 - 香山寺出了家,當年是 1994 年。
自從 1996-2000 年在越南順化師範大學中文系上大學。
2001-2005 年在順化的越南佛教學院學了四年,畢業獲得佛學學士。
2007-2010 年來到台灣 - 華梵大學 -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就讀碩士。
2010 年一月畢業回到常住寺院住了八個月。
後來 2010 年九月再一次出國留學,在中國 - 上海 - 華東師範大學 - 古籍研究所就讀博士。
關鍵詞律藏
摘要《毘尼母經》是「上座部」之「雪山部」的律論,乃「上座部」及「說一切有部」之根本傳承。又作《毘尼母論》,或《毘尼母》,略稱《母經》、《母論》。是注釋《律藏》的〈犍度品〉的典籍。為什麼稱為「母經」?《毘尼母經》中已經定義:「此經能滅憍慢解煩惱縛;能使眾生諸苦際畢竟涅槃,故名母經」。﹝ 註 1﹞ 如何叫毘尼?「毘尼者,名滅滅諸惡法,故名毘尼」。﹝ 註 2﹞因為此經之功德所以被稱為「母經」。
「摩呾理迦」一字,梵文 mātŗkā ,巴利文則是 mâtika。因此,從梵文 mātŗkā 而來的音譯,應該是「摩窒里迦」、「摩呾履迦」或「摩得勒迦」。而從巴利文 mâtika 而來的音譯則是「目得迦」、「摩夷」等。中文的義譯為「母親」,或「本母」、「智母」、「行母」等等,而我們現今所使用的一般翻譯,都是譯為「本母」。
筆者在《毘尼母經》的「摩呾理迦」238 項目中選擇同類的「摩呾理迦」集合在同一個章節,如:與「羯磨」、「受具」、「布薩、說戒」、「安居」、「自恣」、「破僧」、「滅罪」、「衣」、「藥」、「僧眾生活」有關的「摩呾理迦」分別詮釋其「羯磨」的儀式以及「受具」的分類與儀式以及「布薩、說戒」的緣起與儀式以及「安居」、「自恣」的緣起與意義以及「破僧」的緣起與類別以及「滅罪」的處罰法以及僧眾的用具法與僧眾的諸項雜事。
藉此研究解析論述《毘尼母經》的戒律思想,期望得以彌補原始佛教《八十誦律》失傳之遺憾並提供研究戒律者一重要之參考。
﹝ 註 1﹞《毘尼母經》第一卷,大正藏 24,頁 801a。
﹝ 註 2﹞《毘尼母經》第一卷,大正藏 24,頁 801a。
目次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 1
一、問題意識 1
二、研究動機 5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6
一、研究範圍 6
二、研究方法 7
第三節 研究回顧 7
第四節 論文架構 8
第二章 《毘尼母經》中的「摩呾理迦」 13
第一節 「摩呾理迦」在佛教的論書中 13
一、佛教的論書 13
(一)「摩呾理迦」 13
1、法的「摩呾理迦」 15
2、律的「摩呾理迦」 15
(二)優婆提舍 16
(三)阿毘達磨 19
1、阿毘達磨發展的過程 20
2、上座部的論書 21
3、有部的論書 21
二、阿毘達磨與「摩呾理迦」 22
第二節 《毘尼母經》與各部派的律藏 24
一、部派的《律藏》 24
二、《毘尼母經》與《八十誦律》的關係 28
三、《毘尼母經》中的「摩呾理迦」 30
第三節 小結 31
第三章 對「羯磨」有關的「摩呾理迦」 32
第一節 僧團 33
一、僧團的概念 33
二、僧的成分 35
三、僧的分類 36
(一)足數分類 36
(二)性派分類 37
(三)住處分類 37
第二節 「業」與「羯磨」 39
一、「業」 39
二、羯磨 41
(一)羯磨的對象 43
(二)進行羯磨的階段 45
1、前方便 45
2、羯磨的根本與後起 47
第三節 對羯磨有關的「摩呾理迦」 48
一、白 48
二、白羯磨 48
三、白二羯磨 49
四、白四羯磨 50
五、應止羯磨 51
六、不應止羯磨 52
七、擯出羯磨 52
八、聽入僧羯磨 53
九、呵責羯磨 53
十、諫法 55
十一、諫時 55
十二、受諫 56
十三、緣事 56
十四、調伏 57
十五、「須羯磨」與「不須羯磨」 57
十六、失性羯磨 58
十七、止語羯磨 58
十八、依法羯磨 59
十九、依人羯磨 59
二十、羯磨得成與不成 60
第四節 小結 60
第四章 關於「受具」的「摩呾理迦」 61
第一節 佛陀制定「戒」與「律」的原由 61
第二節 受具的「摩呾理迦」 63
一、受具的分類 63
二、不得受具與得受具 74
(一)不得受具 74
(二)得受具 76
三、傳戒人的資格 76
四、得戒與不得戒 77
五、捨戒與不捨戒 79
第三節 小結 80
第五章 對「布薩、說戒」有關的「摩呾理迦」 81
第一節 布薩 81
一、布薩的起源 82
二、布薩日的規定 84
第二節 布薩、說戒的「摩呾理迦」 86
一、處所 86
二、取布薩欲 86
三、誦戒音聲 86
四、略說戒緣故 87
五、不得不誦戒 88
六、說戒法 89
七、非法說 89
八、止說戒 90
九、不成說戒 91
第三節 小結 92
第六章 關於「安居」與「自恣」的「摩呾理迦」 93
第一節 安居 93
一、安居起源與意義 93
二、夏安居法 97
(一)安居的限期 97
(二)安居的羯磨 98
1、結界 98
2、解界 99
(三)受安居法 99
1、受安居時籌量法 99
2、安居中上座法 100
3、安居竟事 100
(四)出外界與破安居 101
第二節 自恣 102
一、自恣起源與意義 102
二、自恣羯磨 105
(一)自恣法 105
(二)與自恣欲 106
(三)取自恣欲 107
(四)止自恣 107
第三節 小結 108
第七章 對「破僧」、「滅罪」有關的「摩呾理迦」 109
第一節 破僧 109
一、破僧的起源 109
二、破僧的兩種 111
(一)破法輪僧 111
(二)破羯磨僧 112
三、破法輪僧與破羯磨僧的比較 113
第二節 滅罪 116
一、各種罪相 116
(一)波羅夷 116
(二)僧伽婆尸沙 116
(三)尼薩耆波逸提 116
(四)波逸提 119
(五)偷蘭遮 119
(六)波羅提提舍尼 120
(七)突吉羅 121
二、滅罪的「摩呾理迦」 121
(一)別住 121
(二)本事 121
(三)摩那埵 122
(四)阿浮呵那 122
(五)舍摩陀 123
(六)「犯」與「不犯」 123
(七)「輕犯」與「重犯」 123
(八)「殘」與「無殘」 124
(九)麤惡 124
(十)濁重 125
(十一)非麤惡濁重 125
第三節 小 結 125
第八章 關於衣、藥的「摩呾理迦」 127
第一節 衣 127
一、「三衣」的總論 127
(一)安陀會 128
(二)鬱多羅僧 129
(三)僧伽棃 129
二、受衣的規定 129
三、糞掃衣 130
四、迦絺那衣 131
(一)五種功德 132
(二)受衣與捨衣 32
五、重衣 134
第二節 藥 134
一、各種藥 134
(一)時藥 134
(二)非時藥 135
(三)七日藥 135
(四)盡形藥 135
(五)漿法 136
(六)蘇毘勒漿 137
(七)眼藥 137
(八)陳棄藥 38
二、用酒治病的規定 138
第三節 小結 139
第九章 關於僧眾生活的「摩呾理迦」 141
第一節 僧眾的用具法 141
一、畜缽法 141
二、熏缽爐 142
三、絡囊 142
四、應畜物 143
五、不應畜物 143
六、洗足器 143
七、針筩 143
八、臥具 144
九、敷具 144
十、敷具處所 144
十一、革屣 145
十二、拂 146
十三、扇 146
十四、蓋 147
十五、鏡 148
十六、莊飾與花鬘瓔珞 148
十七、禪帶 150
十八、衣鉤紐 150
十九、襞抄衣 150
二十、稚弩 151
第二節 雜事 151
一、房舍 151
二、房房中所作事 153
三、剃髮法 154
四、殘食法 154
五、自手作食 155
六、自取 155
七、亡比丘衣物 156
八、可分物 156
九、不可分物 156
十、養生具 157
十一、非養生具 157
十二、「與得取」和「不與不得取」 157
十三、故作受用(食) 157
十四、毘尼、不合毘尼、合毘尼 158
十五、人養生具 158
十六、非人養生具 159
十七、菓與池菓 159
十八、淨果 159
十九、食果 160
二十、食蒜 161
二十一、寺中應可作 163
二十二、寺中應畜物 163
二十三、入僧法 163
二十四、入僧中坐法 164
二十五、上座法、中座法、下座法 164
二十六、入大眾法 165
二十七、眾主法 165
二十八、眾中說法上座法 166
二十九、養徒眾法 166
三 十、沙彌法 167
三十一、失依止 168
三十二、前行比丘法 168
三十三、後行比丘法 169
三十四、為檀越師 169
三十五、入檀越舍 170
三十六、入家中比丘坐法 171
三十七、入家中上座法 171
三十八、道行中息 172
三十九、應入林 172
四 十、入聚落乞食 172
四十一、非時集 175
四十二、非時上座集法 175
四十三、法會 176
四十四、法會上座 176
四十五、說法者 177
四十六、說者眾上座 178
四十七、語法、不語法 179
四十八、經行 180
四十九、經行舍 181
五 十、共作法 181
五十一、略問 181
五十二、隨國應作 182
五十三、營事 183
五十四、散 183
五十五、香與雜香澡豆 184
五十六、歌舞 184
五十七、地法 184
五十八、樹 184
五十九、鬪諍言訟 185
六 十、掃地法 186
六十一、食粥法 186
六十二、嚼楊枝法 186
六十三、涕唾法 187
六十四、摘齒法 187
六十五、却耳垢法 188
六十六、刮舌法 188
六十七、行法、非行法 188
六十八、捨法 189
六十九、然火 189
七 十、有瘡聽 190
七十一、浴室法 190
七十二、入浴室洗法 191
七十三、浴室上座所作法 192
七十四、小便法與小便處 192
七十五、上廁法 193
七十六、廁籌法
ISBN9789863220060 (精裝)
點閱次數116
建檔日期2023.08.08
更新日期2023.08.0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79077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