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作者 |
堪千創古仁波切 (著)
;
帕滇卓瑪 (譯)
|
版本項 | 初版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頁次 | 144 |
出版者 | 創古文化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thrangudharmakara.org/
|
資料類型 | 書籍=Book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摘要 | 寫給 焦慮、不快樂,依然努力生活的你
人生,沒有絕對的快樂,但有真正的圓滿 我們每個人的言行,都是反映內心的形式
心不斷地在想要及不想要、快樂及不快樂之間飄蕩。
當心陷於快樂及憂傷、欲求及排斥的情緒之中時,心就如同被攪動得很厲害的水,充滿了泥土,極度動盪不安。 我們若能去除這些汙染及攪擾,心的真正本性是非常光明、清晰、平靜及平和的。 心性的開展也由智慧開展的程度而定,我們從世俗事物當中得到多少快樂,取決於我們的智慧。 然而,要如何才能展開智慧呢?
佛家修行講空、講無。 如何空,如何無? 重新塑造生活模式。 去除繁瑣,回歸簡單, 其實可以生活得更輕鬆,更快樂, 也更舒服,更幸福。
佛陀悟道後三轉法輪,依序詳述小乘、大乘及金剛乘法教的要義。藏傳佛教同時涵蓋三乘──小乘的外在修持、大乘的內在動機或菩提心,及金剛乘的密續法門;因此,行者必須同時瞭解佛教這主要的三乘。
在本書中,創古仁波切引領讀者瞭解小乘、大乘及金剛乘的法教及其禪修法。仁波切詳細解釋四聖諦及小乘的禪修法。接著,他以清楚易懂的方式,說明大乘佛教「空性」的深奧論題。最後,仁波切深入淺出地解說金剛乘的精義、本尊法的基礎及止觀禪修的要點。
仁波切在本書中不時指出,三乘的法教並無高低之分;三乘的區分是佛陀應眾生根器而授予的修行方法。不論依止哪一乘,只要能虔心依止佛、法、僧三寶,在具德上師的引領及加持下,循序漸進地修持,必能達到三乘的共同目標──圓滿的佛果。 |
目次 | ●○前言
●○一轉法輪‧小乘 ●四聖諦 ○苦聖諦 ○集聖諦 ○滅聖諦 ○道聖諦 ●五道 ●小乘的禪修 ○禪修方法 ●自我的審察 ○五蘊 ●自我與轉世 ●四聖諦的禪修 ●小乘道的修持
●○二轉法輪‧大乘 ●四無量心 ●相互依存性 ●世俗諦及勝義諦 ●明性 ●佛性 ●六波羅蜜(六度) ●契入法道——聞、思、修 ●果
●○三轉法輪‧金剛乘 ●上師的重要性 ●本尊禪修 ●僧眾與護法 ●禪修的圓滿次第 ●四加行 ●觀修真如本性 ○禪修的身安住 ○禪修的心安住 ●兩種禪修方法 ●「觀」的禪修 ●直觀自心 ●禪修的主要障礙 ○對治障礙 ●了義大手印
●○結語 |
ISBN | 9789869554107 (平裝) |
點閱次數 | 5 |
建檔日期 | 2023.08.08 |
更新日期 | 2023.08.08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