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朱鏡宙詠莪堂全集: 佛學類. 一
作者 朱鏡宙 (著)=Zhu, Jing-zhou (au.)
出版日期2023.10
頁次354
出版者華藏淨宗弘化基金會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hwadzan.com/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書籍=Book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摘要朱鏡宙老居士,為虛雲老和尚座下弟子,是近代一位博通典籍、淹貫儒釋的佛門大德,謹述其一生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外儒內佛之典型風範,一生不遺餘力地流通佛經、提攜後進。朱老在淨空老法師尚未出家時,曾致贈《了凡四訓》一書,讓老法師由此入門,明了三世因果,及命由我造,福自己求,改造命運的原理、方法且實踐而力行之。

  二○一九年適逢朱老誕辰一三○週年,淨空老法師倡議出版《朱鏡宙詠莪堂全集》,以此紀念初學佛時與朱老之忘年交,且報答朱老當年引導學佛之深恩。相信此書的出版,將有助於知識分子學佛,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自唐代慧能大師挹佛法之精華,創為不立文字、見性成佛之禪宗,於是一花五葉,天下靡然向風矣!遞嬗至宋,影響所及,於儒則有濂、關、洛、閩的勃興,於道則有南、北二宗的建立,要皆以佛法為其藍圖。自是以還,佛儒道鼎足而三,同為中國文化的主流。

  朱老以入世孝親德範,踐行出世菩薩精神,後特為佛門孝經《地藏經》撰寫:《論地藏經是佛對在家弟子的遺教》一書,旨在說明菩薩行是大乘佛法之重心所繫。朱老於第七章增補一段結語,概述大乘佛法重要關鍵之所在:「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不求名,不爭利;不委過,不卸責;常反省,勤懺悔;樂善好施,怨親平等;少欲知足,安貧守道;為眾生而服務,為萬世開太平;雖不能至,心竊嚮往之,菩薩如是,其庶幾焉。」以上數語,朱老稱其為大乘佛法之極則。
目次五乘佛法與中國文化 1

第一章 儒家思想與佛道二諦 3
甲 引言 3
乙 儒道學說的奠定 4
丙 佛家二諦的妙用 11

第二章 五乘略說 19
甲 人乘 20
乙 天乘 32
丙 聲聞乘 49
丁 辟支佛乘 78
戊 菩薩乘 97

第三章 五乘共法 129
甲 人天與三乘的互攝 129
乙 三乘共學 141
丙 理諦無相 145

第四章 佛儒道思想同異觀(上)147
甲 佛家思想與儒家 148
乙 佛家思想與道家 171
丙 生死問題 179

第五章 佛儒道思想同異觀(下)191
甲 法不孤起待緣而有 191
乙 禪宗成就的卓異 192
丙 唐宋禪風的盛況 206
丁 宋儒理學的前驅者 218
戊 禪宗與宋儒理學 223
己 禪宗與道家 260

第六章 結論 283
甲 歷史因素下的程朱 283
乙 時代影響下的孔老 285
丙 中國文化前途的展望 288
丁 禪宗祖師的三教看法 291

金剛經探賾

一 提綱 309

二《金剛經》是世尊對聲聞說菩薩乘的第一部經 311
甲 從菩薩發心方面得到證明 311
乙 從菩薩修行方面得到證明 316
丙 從本經序文方面得到證明 325

三 本經版本互異的檢討 328
四 贅言 334
ISBN9786269751525
點閱次數39
建檔日期2024.03.07
更新日期2024.03.0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94491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