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海幢寺在18世紀末因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和荷蘭使團的到訪而成為歐洲人眼中最為知名的中國佛寺,也成為外銷畫的重要主題。海幢寺建筑與佛像題材外銷組畫至少曾存在英國版本、西班牙版本和荷蘭版本等,由西班牙商館首任大班曼努埃爾·德·阿格特(Manuel de Agote, 1755—1803)1796年訂購的版本現藏廣州海幢寺。阿格特的日記稿本及藝術收藏展示了西班牙訂購者在廣州的活動與他的藝術趣味,他還為訂購的海幢寺組畫增補了西語注釋,試圖將寺院建筑與佛教故事的意涵解釋給西語的觀眾群體,迎合了當時歐洲流行的東方學偏好。而海幢寺組畫被西方人注釋和觀看的過程,凝結了東西方跨文化交流的歷史,也強化了西方人的東方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