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比德、性德和道德——儒佛道三家「德」論比較=Different Origins and Meanings of Moral Character in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Daoism
作者 陳堅 (著)=Chen, Jian (au.)
出處題名 清華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卷期v.26 n.1
出版日期2011
頁次146 - 152, 160
出版者清華大學(中國)
出版者網址 http://www.tsinghua.edu.cn/qhdwzy/index.jsp
出版地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陳堅,山東大學哲學系教授。
關鍵詞儒家; 佛教; 道家; 比德; 性德; 道德
摘要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德"是指人的品格和境界,儒佛道三家都有自己豐富的"德"論,而且它們都不是就事論事平面化地來談論"德",而是將"德"看作是有著深刻的宇宙或人性背景的。儒佛道三家除了所講的"德"的內容各不相同外,在解釋"德"的來源時也表現出了不同的思想,其中儒家所講的"德"是"比德",即"天人合一"源自於"天"的德;佛教所講的"德"是"性德",即眾生於本性中具足的源自於"性"的德;道家所講的"德"則是"道德",即"道人合一"源自於"道"的德。

De means moral character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including three schools of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Daoism, each of which gives different origin and meaning to De in the background of cosmos and human natures. While Confucianism insisted De originates from the nature of Tian which could be named Bi-de, Buddhism argues De from Buddha nature which could be named Xing-de and Daoism raises De from the nature of Dao which can be named Dao-de.
目次一、儒家的“比德” 146
二、佛教的“性德” 148
(一)大乘佛教的“性德”論 149
(二)中國佛教的“性德”論 149
(三)天臺宗的“性德”論 150
三、道家的“道德” 151
結語 152
ISSN10000062 (P)
點閱次數6
建檔日期2024.04.29
更新日期2024.04.29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697576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