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法緣.書緣=A Dharma Life: Through Heart, Mind, and Practice |
|
|
|
作者 |
單德興 (著)
|
版本項 | 1 |
出版日期 | 2021.03.17 |
頁次 | 264 |
出版者 | 法鼓文化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ddc.com.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叢書名 | 琉璃文學 |
叢書號 | 37 |
資料類型 | 書籍=Book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摘要 | 文學是我的興趣與專業,必須以此世間法在職場上努力奮進,不僅是我個人與家庭的維生之計,也關係著我在學術界與文化界的聲譽。佛法則攸關我的終極關懷與安頓身心。一個涉及世間法,主要集中於我隸屬的學術場域,一個涉及出世間法,有我親近的道場與組織,各有各的關切與相關的社群,但彼此之間有所交集,距離並沒有一般人想像地遠,對我來說甚至可說是很近,就看彼此如何連結。
之所以很近,是因為文學處理的是人生,反映的是人性,而宗教一方面直面人生與人性,另一方面提供超越性的看法、實踐的法門與解脫之道,如佛法揭示的貪、瞋、癡三毒與苦、集、滅、道四聖諦。
宗教確實可提供我們閱讀文學的看法,然而文學的特性與可貴就在於多元,允許不同的讀者進行不同的詮釋,從而豐富文本與人生。在閱讀文學文本時,宗教的思維固然可以提供特定的看法,但要留意不要把文學只是化約成幾個抽象的觀念,以致看似以簡馭繁,方便掌握,卻反而犧牲了文學的多樣性與吸引人之處。
因此,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特別留意多元性與開放性,讓人看到人性的豐饒繁複;而在面對宗教,尤其是禪宗時,則希望能透過觀念與方法,把修行化為生活方式與生命態度,落實在行住坐臥中,包括寫論文時。只不過說來容易做時難,故而成為時刻留意、終身不斷的功課。
總之,我個人隨時留意自己的學者與佛教徒的身分,兩者之間有交集,至於沒有交集的地方,可能只是我暫時不知如何連結。我會尊重並遵循各自的要求,並且隨順因緣,盡量在適當的場合,有適當的思惟,講適當的話,寫適當的文章,做適當的事。
全書分為四輯: 輯一 行者之行 輯二 學者之學 輯三 作者之作 輯四 譯者之譯
既然進入這一行,就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善盡本分,因為這就是你的職業,跟世人結緣的方式,要好好珍惜,廣結善緣。——〈翻譯的修行心路〉 |
目次 | 自序:雙緣交會,四者合一
輯一 行者之行 書緣.師緣 那年初春山上的默照禪七 天下沒有白打的禪七 為《人生》七十暖壽 我的《心經》因緣
輯二 學者之學 看似尋常卻奇崛──聖嚴法師英文禪書中譯背後的故事與奧義 訪舊與探新──與高中生談「從文學看生死」
輯三 作者之作 精進的人生,美好的晚年──讀齊邦媛教授日記有感 「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敬悼余光中老師 百載孤高一南山──追懷朱炎老師 猛志逸四海──懷念楊牧先生
輯四 譯者之譯 單德興老師分享翻譯的修行心路 學者與作者的幸福密碼──單德興訪談錄 學者.行者.作者──單德興訪談錄 |
ISBN | 9789575988807 (平裝) |
點閱次數 | 2 |
建檔日期 | 2024.06.30 |
更新日期 | 2024.06.30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