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試論早期佛陀、菩薩像名實不符的現象——以早期金銅佛像為中心
作者 何志國 (著)
出處題名 中原文物=Relics from Central Plain
卷期n.1
出版日期2021
頁次130 - 138
出版者《中原文物》 編輯部
出版地鄭州, 中國 [Zhengzhou, China]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佛裝觀世音金銅像; 蓮花手; 無畏手; 《觀世音普門品》
摘要早期金銅佛像和造像碑上至少發現佛、菩薩造像與銘文混淆現象15例,分6種類型,年代從北魏晚期至隋,延續近百年。在6世紀晚期,佛、菩薩名實混淆與蓮花手觀世音向無畏手觀世音造型的轉變有關。在鳩摩羅什譯《觀世音普門品》中,有關觀世音可化身為佛和"施無畏者"記載的傳播和流行,促成了金銅無畏手觀世音和佛裝觀世音出現。佛、菩薩造像混淆現象可上溯到印度早期佛像時期,并貫穿中國佛教造像一千余年。
目次一佛陀、菩薩造型與銘文混淆的類型
1. 造像是佛陀造型,銘文卻為“造觀世音像”,發現6例。
2. 銘文為“造觀世音像”,造像則同時具有佛和菩薩的服飾特征,或者模糊。共發現2例。
3. 造像為手持柳枝和凈瓶觀世音造型,發現3例,銘文分別為“無量壽”“天道佛”和“佛像”。
4. 觀世音像造型,銘文為“官世音佛”或“雙觀世音佛”。
5. 造像為觀世音像,雖然有“造觀世音像”銘文,卻增加“侍佛時”。
6. 造像為觀世音像,銘文卻模糊稱為“時佛”(侍佛)。
二佛陀、菩薩造型與銘文混淆的特點、出現時間和成因
1. 佛陀、菩薩造型與銘文混淆的特點
2. 佛陀、菩薩造型與銘文混淆出現時間
3. 佛陀、菩薩造型與銘文混淆的原因
三佛陀、菩薩造型與銘文混淆的源流
ISSN10031731 (P); 10031731 (E)
點閱次數27
建檔日期2024.07.11
更新日期2024.07.11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70117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