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佛教理念與實踐的另一種對話形態:以香光尼僧團高雄紫林精舍佛學研讀班為例=Another Dialogue Concerning Buddhist Ideas and Practices: A Case Study of Bambusa Nana Luminary Study Group in Kaohsiung
作者 釋見曄 (著)=Shih, Jen-yeh (au.)
出處題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卷期v.90 Autumn
出版日期2000
頁次111 - 153
出版者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ioe.sinica.edu.tw/english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Author Affiliation: Taichung Health and Management College, Taiwan.
關鍵詞佛教理念=Buddhist ideas; 實踐=practice; 教育=education; 佛學研讀班=study class on Buddhism; 傳承與創造=transmission and creativity
摘要  一般而言,宗教的傳統內涵可以有許多層面,如理念、儀式、組織等。宗教往往透 過理念、儀式、組織等方面的實踐,構成其和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並在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不同的歷史傳統,佛教也不例外。本文旨在透過「教育」管道,來看佛教理念如何於社會與生活中實踐。
  本文探討的焦點在於台灣佛敎理念與實踐間的對話,是除了慈悲濟世外的「另一種」 對話形態——即基於佛陀智慧理念而開展出信眾的教育工作。此外,並以「佛教理念」 為主要課題,探討其如何藉「教育」此一管道於社會與生活中實踐,以立足於當代台灣, 並延續其宗教生命。
  此課題不論在時間或對象方面,涉及的範圍皆頗為廣泛,因此本文在時間界定上, 主要是以八○、九○年代的台灣為主;而對象方面則以「香光尼僧團高雄紫竹林精舍佛學研讀班」(以下簡稱精舍研讀班)為例,做個案觀察與探討。
目次一、前言 111
二、「精舍研讀班」的起源 116
三、精舍研讀班學員、師資及二者之互動 120
四、精舍研讀班的課程內容、教學情境與特色 123
(一)精舍研讀班的課程內容 123
1.佛學篇——知性方面 124
2.生活篇——生活性方面 126
3.宗教篇——宗教性方面 127
(二)精舍研讀班的課程特色 128
(三)精舍研讀班的教學情境與特色 131
五、精舍研讀班學員的生活實踐 133
(一)佛敎理念與生活實踐的對話 134
(二)自我層面的影響 138
1.打開內心的門窗 138
2.開發個人潛力 139
3.改變習氣 139
4.轉變生活態度 140
5.轉變面對死亡的態度 142
(三)自他層面的影響 143
1.改善人際關係 143
2.關懷我們的生活世界 146
(四)分析討論 146
六、結論 148
參考書目 150
ISSN00013935 (P)
點閱次數88
建檔日期2024.07.11
更新日期2024.07.1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701205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