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道家消長律與佛教緣起法之哲學比較——以《老子》與《中論》為主的考察
作者 林建德 (著)
出處題名 文史哲=Journal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卷期n.5
出版日期2015
頁次18 - 32,165
出版者山東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www.sdu.edu.cn/
出版地濟南, 中國 [Chinan, China]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老子》; 《中論《; 道; 空性; 消長律; 緣起法
摘要道家與佛教皆被視為有智慧的哲學學派或宗教,但兩大傳統的核心思想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相同與相異之處呢?將《老子》之"道"所呈現的兩兩消長之律,以及《中論》的"空"所要展現的緣起中道作一對比,可以析探早期道、佛核心義理系統各自的特色。就《中論》而言,萬物間皆是因此故彼的因緣和合,就《老子》來說,萬物皆在此彼的盈虛消長之中。佛教的因緣理論與道家的消長之道,雖然在表面上可有相似之處,如共同指出無常變化為世間的現象,但細部而論,佛教的此有彼有的因緣法則、因果律,與道家的此有彼無的消長律,實則并不相同。《中論》上承阿含、般若等思想,表達印度佛學中道不二的意旨,使能舍離二邊而從苦難中解脫;其所談的因緣,牽涉到的法義是四圣諦、十二因緣、空、假名、二諦等。但《老子》象征中國哲學的思想傳統,與《莊》、《易》等書開展出陰陽、有無等的兩儀、兩極、兩全或兩行之道,重視兩兩關系間的變化、辯證以及和諧、統一等,所論的消長之道,關聯或延伸的哲學概念,乃是道、自然、天人、剛柔、動靜、陰陽、虛實、有無等。就此而言,中國老學及道家哲學的兩兩、兩儀之道,與印度中觀學和佛教思想的不二中道、不二法門,各自成為不同面向的智慧典范,以因應人生的不同課題。
目次一、道家《老子》陰陽消長律之特色
二、佛教《中論》中道緣起法之特色
三、道家消長律與佛教緣起法之哲學比較
(一)“對待流行”與“因緣生滅”不同的理論基礎
(二)“此有彼無”與“此有彼有”的異同
1.消長律與因緣法之相似處
(1)相依相待
(2)變異不定
2.消長律與因緣法之不同處
(1)以自然或身心現象為不同的出發點
(2)順應此彼或超脫此彼之差異
(三)因應不同的課題而各自開創其天地
1.不同課題之因應
2.各自開創其天地
四、結論
ISSN05114721 (P); 05114721 (E)
點閱次數76
建檔日期2024.09.03
更新日期2024.09.0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702997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