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隋至初唐洞窟西壁所繪圖像的功能
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敦煌莫高窟隋至初唐洞窟西壁所繪圖像的功能
作者 八木春生 (著) ; 牛源 (著)
出處題名 敦煌研究=Dunhuang Research
卷期n.2
出版日期2024
頁次38 - 50
出版者敦煌研究編輯部
出版者網址 http://www.dha.ac.cn/
出版地蘭州, 中國 [Lanzhou, China]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第57窟; 第322窟; 兩腳合併菩薩坐像; 半跏思惟菩薩像; 凈土往生思想
摘要敦煌莫高窟第57窟是唐前期第一期的代表洞窟。外層龕正面左右下部繪有樹下兩腳合并坐式菩薩像和樹下坐于藤座上呈半跏思惟姿勢的菩薩像。這種菩薩坐像的組合以及與其類似的組合,在隋代第二期洞窟中就已出現,它們與彌勒像密切相關。但在第57窟中,與隋代第二期洞窟有所不同的是人們憧憬的往生凈土畫在窟頂。阿彌陀如來作為過去佛,由阿彌陀、釋迦、彌勒構成的新三世佛在唐前期第一期完成了轉變。重要的是南北壁所表現的樹下說法圖不僅僅表現了三世佛,還表現了當時人們所憧憬的往生世界的情景。另外,唐前期第一期出現了將彌勒以如來表現且坐于寶池中。但是,初唐第一期末期的第322窟僅北壁阿彌陀如來坐在寶池中,南壁的彌勒如來未見寶池,這是因為彌勒凈土本來就沒有寶池。這種阿彌陀如來和彌勒如來都擁有配備寶池的凈土的模糊印象,也顯示了凈土之間的不同。第57窟與第322窟一樣,北壁如來坐像坐于寶池中伸出的蓮花座上、南壁如來坐像周圍未見表現其坐于寶池中的蓮花和荷葉,那么第57窟南壁主尊雖然不是如來倚坐像,但下意識地作為彌勒如來而繪制的可能性很高。
目次前言
一兩腳合并菩薩坐像、半跏思惟菩薩像
1. 第57窟概觀
2. 隋第二期、第三期洞窟
3. 達到修行者的姿態
二乘象入胎圖-逾城出家圖、維摩-文殊圖
1. 乘象入胎圖-逾城出家圖
2. 維摩-文殊像
三連接窟內與凈土的維摩-文殊像的功能
四第57窟與凈土往生
結語
ISSN10004106 (P)
點閱次數5
建檔日期2024.11.21
更新日期2024.11.21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 1995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doi:10.6681/NTURCDH.DB_DLMBS/Collection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705995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