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作者 |
姉崎正治 (著)
;
釋依觀 (譯)
|
版本項 | 1 |
出版日期 | 2025.06.18 |
頁次 | 330 |
出版者 | 元華文創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eculture.com.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叢書名 | 國際佛學名著譯叢(普及版) |
資料類型 | 書籍=Book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佛教 |
摘要 | 東京帝大名教授兼日本宗教學開創者姉崎正治教授認為: 佛陀的宗教是應人類心靈要求,也是相對於古印度婆羅門教以司祭為中心的社會宗教而興起的。因此就其興隆之跡看來,恰似一種社會改革,亦即無視於四姓制度而傳達其平等的福音。 但如此的佛典社會福音的誕生,其實是心靈宗教的結果,而不只是其感化力之根本或出發點。 亦即,其原動力乃在於佛陀的心靈自覺所促成,且其興隆也實出自佛陀人格的巨大歷史影響力所致。 所以,大抵而言,佛陀偉大宗教人格的影響力是活生生的事實,而理論概念只是次要的事項。為此,佛陀為宣揚其心靈自覺的內容,所以其採用的教法是以直接的勸誡,較多於理論證明。 再者,佛陀說法時,雖也採用分析性的解釋,然其目的不在於宣明其哲理,而是為給予對方對於修行具有必要的領解。 總之,作為佛教的根本,且其信念及世界觀可說最為簡明的苦集滅道四諦,其性質與其說是經由考察思辨所得,不如說是依其直接經驗而體得的直觀。又佛陀宣說此四諦的目的,並非只是為令吾等觀察世相,更是為資助吾等道行。 |
目次 | 序 言 推薦序 江燦騰/臺灣佛教史專家、臺大歷史研究所文學博士、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榮譽教授 第一篇 總論 佛教的地位
第二篇 佛教思想之淵源 第一章 實在與諸法實相 第二章 生死與解脫
第三篇 佛教之發足點 第一章 解脫得道之理想 第二章 中道
第四篇 轉法輪(佛教之根本與佛陀之弘化) 第一章 四諦、實相與理想 第二章 法輪、梵天與諸佛 第三章 如來與眾生
第五篇 佛陀其人 第一章 佛陀一生的經歷及其日常生活 第二章 佛陀的教化及說法
第六篇 苦諦(世相之觀察) 第一章 世間多苦之實相 第二章 人間之惡德、凡夫之種類 第三章 關於惡魔的信仰與傳說 第四章 婦女的地位 第五章 對於大自然的態度
第七篇 集諦(世相之分析) 第一章 成立原因及十二因緣 第二章 五蘊亦即身心之生存行動 第三章 業因業果 第四章 諸行無常與諸法無我
第八篇 滅諦(解脫之理想) 第一章 滅之第一義,現身之超絕 第二章 滅諦之實現、涅槃之階段 第三章 涅槃之實行 第四章 涅槃之究竟相 第五章 般若、空觀之悟道 第六章 諸法實相與本來的佛性 第七章 生天與往生淨土
第九篇 道諦(正道及其實行) 第一章 正道之觀念 第二章 道行之分類 第三章 菩薩之願行
第十篇 僧團(宗教性的團結) 第一章 僧團的理想與組織 第二章 僧伽與世俗生活 第三章 僧伽與傳道 |
ISBN | 9789577114457 (平裝) |
點閱次數 | 22 |
建檔日期 | 2025.06.14 |
更新日期 | 2025.06.14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