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因果與自然 -- 以佛教初傳時期輪迴問題為中心
作者 何曼盈
出版日期1998
出版者中山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
出版地廣州, 中國 [Guangzhou, China]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校院名稱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
指導教授馮達文
畢業年度1998
關鍵詞因果=Cause and Effect=Causality=Causation; 輪迴=轉世=Reincarnation=Rebirth=Samsara; 魏晉南北朝佛教=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ries Buddhism
摘要  佛教初傳中土至魏晉時代,以輪迴觀念之討論至為激烈,故有神滅與神不滅的辯論。此代表了佛教與中土玄學的文化思想的分歧:前者站在價值因果的立場,主張生命要對行為作出無窮的承擔,從而?生三世輪迴與因果報應的思想;後者要超越因果,達至精神之真正逍遙,勾消主客之對立,從當下之相忘的觀照中契合絕對的真實,故此而有順應自然的生命觀。
  本文以業師霍韜晦先生提出輪迴的兩大預設,即“三世存在”與”價值因果”的分析為基礎,進一步把輪迴扣緊在十二因緣的順觀與逆觀中作哲理內涵上的開展,揭示輪迴與解脫在十二因緣中的關係。其次,本文對輪迴主體的本質意義作出後設反省,透過十二因緣的三世觀,顯示輪迴主體的真正意義不在於存有論上的說明,而在於價值因果的貫通,以顯出生命主體在無限性之時空要對行為作出承擔。再者,本文繼而討論佛教這種因果論與魏晉玄學的自然觀之差異。一方面從義理內容上分析巍晉玄學的自然主義,另一方面以圖表的形式顯示佛教因果論與魏晉自然觀在思維結構上的分野,並透過“薪火之喻”、“形神之論”以及“神滅與神不滅之辯”三個論題,指出魏晉時代中土人士對佛教輪迴觀之理解;最後,根據唐君毅先生之意,從心靈的安頓上以見佛教因果觀對魏晉心靈之補足:正視了現實人生的生滅無常性;並對死後人生之安頓乃至涅盤境界之向往得到了新希望。因此,本文對佛教之因果論與魏晉之自然觀之評價,是在生命不同的層次上開拓了生命的空間:佛教成就價值的生命,魏晉玄學成就藝術逍遙的境界,二者經過數百年而獲得真正的融和與創造。
  本文之特色,從內容上言,本文創造了“因果輪迴”與”三世輪迴”等觀念,並對生命主體作出不同層次的分析,從無明--識--生的結構中見輪迴主體與十二因緣的關係。從方法論上言,首先是透過分析與演繹的方法論,對內容加以開展。例如(一):在“薪火之喻”的論題中,從邏輯上的充要條件( sufficient & necessary condition)來說明鄭鮮之對神滅論者的觀點的理解。又例如(二):在“形神之論”中,從架構之完整性上見宗炳如何巧妙地以“識”來貫通現象界和超越界。例如(三):在“神滅與神不滅之辯(二)”中,透過哲學的分析,恍較了鄭鮮之,宗炳與範縝三人對當時神滅論者的立場的分析,其中包括有邏輯論、宇宙論和存有論等立場。例如(四):盲思文以“相合”來對範縝的“相即”作出批評,本文透過語理分析見二者之別。其次是大量運用了現代的圖表和符號的表達形式,清晰明確地對義理作出總結,並簡潔地把觀念間的關係揭示出來。譬如(一):從十二因緣的圖表中找出輪迴與解脫的位置。譬如(二):以圖表說明生命主體在三世觀下的三方面描述。譬如(三):以符號分析自然觀與因果論對現象存在的立場。譬如(四):利用圖表顯示魏晉神滅論的不同論據。
點閱次數580
建檔日期2005.09.23
更新日期2015.10.23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26325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