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施凱華
|
出版日期 | 2004 |
出版者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
出版地 | 臺灣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 |
系所名稱 | 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
指導教授 | 陳英善 |
畢業年度 | 92 |
關鍵詞 | 智顗=智者大師=天台大師; 判教=教判=教相判釋=classification of Buddhist teachings=classification of Buddhism Sects; 法華玄義 |
摘要 | 被譽為自東漢以降,總集魏晉南北朝教判之大成,開啟了隋唐各宗派教判發展之宏規,高舉著聞義兼修、教觀雙美的天台智者五時八教教判思想,無庸置疑的是,以其廣大湛深的影響力,啟動了中國大乘宗派的義學教理研究與教派的宏揚發展。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動機 …………………………………… 4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 7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發展 …………………………………… 10 第二章 教判思想之緣起與發展 第一節 教判思想之義涵 …………………………………… 17 第二節 佛教大乘各宗之教判 一、法相宗教判 ……………………………………… 19 二、三論宗教判 ……………………………………… 22 三、華嚴宗教判 ……………………………………… 24 四、真言宗教判 ……………………………………… 26 五、禪宗教判 ……………………………………… 28 六、淨土宗教判 ……………………………………… 31 七、律宗教判 ……………………………………… 32 第三節 天台智者時代前的諸家教判 一、南方三家 ……………………………………… 34 二、北方七家 ……………………………………… 35 第三章 教判之具體形式與內涵 第一節 以三種教相作為教判之準則與綱領 一、根性融不融相 …………………………………… 40 二、化道始終不始終相 ……………………………… 41 三、師弟遠近不遠近相 ……………………………… 42 第二節 依佛陀一代言教劃分為五個階段 一、華嚴時 ………………………………………… 46 二、鹿苑時 ………………………………………… 47 三、方等時 ………………………………………… 48 四、般若時 ………………………………………… 48 五、法華涅槃時 ……………………………………… 49 第三節 依佛陀教法總成為八教 一、化儀四教 1、頓教 ………………………………………… 53 2、漸教 ………………………………………… 53 3、祕密教 ……………………………………… 54 4、不定教 ……………………………………… 54 二、化法四教 1、藏教 ………………………………………… 55 2、通教 ………………………………………… 58 3、別教 ………………………………………… 61 4、圓教 ………………………………………… 65 第四章 教判之多重向度與詮釋 第一節 智者對南三家與北七家教判之評破 …………… 68 第二節 法華圓頓思想之建立與教判之依據 …………… 77 第三節 五重玄義特有的詮釋方式與教判 …………… 81 一、教相之表述-以跡門十妙為主 ………………… 84 二、觀心之分判-以十乗觀法為主 ………………… 87 第四節 四悉檀之涵義與其在教判上之運用 …………… 93 第五章 教判思想所呈現之特色 第一節 中道佛性與空的偏圓 …………………………… 99 第二節 圓融三諦與隔別三諦 ……………………………… 105 第三節 圓頓止觀與次第止觀 ……………………………… 111 第四節 絕待妙法與相待妙法 ……………………………… 120. 第六章 教判要義之開展與融會 第一節 以五重玄義建構之教判貫通一切教法 …………… 128 第二節 天台教判確立法華經為諸經之尊的地位 ………… 133 第三節 天台五時教判在教法時序上的省思與釐清 ……… 138 第四節 三種教相與五時八教的一體同觀 ……………… 147 第五節 教判思想於中道實相觀之應用 ………………… 151 結論 ……………………………………………………………… 156 參考資料 …………………………………………………………….162 |
點閱次數 | 725 |
建檔日期 | 2005.09.23 |
更新日期 | 2015.10.16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