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天臺止觀修行中的「二十五方便」:從傅柯的「自我技術」談起 |
|
|
|
作者 |
釋覺啟
|
出版日期 | 2000 |
出版者 | 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 |
出版地 | 臺灣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碩士 |
校院名稱 | 南華大學 |
系所名稱 | 哲學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吳秀瑾 |
畢業年度 | 88 |
關鍵詞 | 傅柯; 天台宗=法華宗=Tien-tai Buddhism=Tendaishu; 二十五方便; 止觀 |
摘要 | 傅柯晚期的研究重點,明顯地從權力支配技術轉移到「自我技術」,由於他的早逝,造成許多相關研究尚未完成,也留下了許多問題,主體化的問題便是其中之一。傅柯以批判理性思維主體與道德結構的態度,來談「唯美」藝術作品做為他「自我技術」的實踐,這中間形成了一股張力。同樣的,佛教發源於印度本土,一反當時主張「有我」的思想,更不以靈魂做為活動與輪迴的主體,主張以「無我」的態度,反對當時印度的種姓社會制度,要人放下種種誤以為恆常不變的執著。因此,佛教雖與其他教派一樣說修行,但卻是在「無我」的態度下來說修行,修行不是要求別人實踐,而是自發性的自我實踐,這中間也有類似傅柯談「自我技術」的張力。本文第一章概述了研究動機、目的及將討論的範圍;第二章則述及「主體」概念如何在哲學思潮演變中被摒棄,從實踐之知的重要性,談到自我技術做為社會中自我實踐的問題。第三章,先釐清佛教「無我」的批判態度,再比較「緣起」與「自組織」的差異,才進入以「二十五方便」做為生活修行中「觀心(調)」的中道自我實踐。第四章是結論。 |
點閱次數 | 752 |
建檔日期 | 2005.09.23 |
更新日期 | 2015.06.22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