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從緣起觀點論天台智顗的佛學思想=A Study of Buddhism Thinking of Master Chih-i from the Viewpoint of Paticca-samuppāda |
|
|
|
作者 |
釋振法 (著)=Shih, Zhen-fa (au.)
|
出版日期 | 2003.10.09 |
頁次 | 144 |
出版者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出版地 | 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校院名稱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指導教授 | 陳英善 |
畢業年度 | 91 |
關鍵詞 | 智顗=Master Chih-I; 智者=Master Chih-che; 緣起=conditions=pratitya-samutpada=paticca-samuppada; 動態思維=Dynamic Thinking; 天台宗=T'ien-tai School; 佛教=Buddhism |
摘要 | 佛法東傳至今已千餘年,這段時期裡出現過相當多種類的教相判釋。智顗大師的「五時八教」判釋不同於其他判釋的特殊處,筆者認為,智顗大師以「五味」和「化法四教、化儀四教」結合,當中平等地安置諸經教義,並將緣起法融入「五味判釋」。 智顗大師的特點有二,一是平等地對待諸經。智顗大師認為諸經皆是佛陀教法並無別異,之所以有差異,導緣於聽法者的根性(所觀智)別異而有利益的多寡。二是智顗大師能將佛陀所證悟的緣起法,融入「五味判釋」架構內。這一點是頗為困難的,因為教相判釋必須是清楚明確的,緣起法是這一刻的一項因或緣改變,勢必下一刻的結果一定會變。智顗大師的獨到之處,便是將規則性與不確定性兼顧,將緣起法融入「五味判釋」。 綜上,筆者於此文,當中談論點有二:一則論說智顗大師的「五味判釋」和緣起法結合,二是論說智顗大師佛學思想特點。
|
目次 |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課題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流程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第二章 學術回顧與研究背景分析 第一節 緣起觀探源 一、緣、因緣、緣生、緣起名義異同 二、擇用緣起之因 第二節 學術回顧 一、相關於天台緣起觀之近代研究回顧 二、相關於智者大師之近代研究回顧 第三節 智者大師緣起觀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學思歷程 一)生平簡述 二)佛學思想 二、經論淵源 一)《法華經》緣起思想略探 二)《大智度論》緣起思想略探 (一)《大智度論》因緣觀之基礎 (二)《大智度論》緣起觀類別 (三)《大智度論》之四緣六因 第四節 結語 第三章 緣起觀之表述 第一節 略釋五味判釋 一、五味判釋略釋 二、化法四教的所觀境與能觀智 第二節 論述「能觀智」之轉變 第三節 通別論五味判釋 一、究論五味判釋 二、五味的通同 三、五味與四教兼美 第四節 結語 第四章 緣起觀之實踐 第一節 觀心的重要 第二節 觀心的對象 第三節 觀心之實踐 一、初發心的簡擇 二、四教十乘觀法 三、安忍與智顗的實例說明 第四節 結語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回顧 第二節 展望 參考資料 圖表目次 圖1-1 研究流程 表2-1 近代學者對天台學研究 表2-2-1 近代學者對智者大師研究要點回顧 表2-2-2 近代學者對智者大師研究要點回顧 表2-2-3 近代學者對智者大師研究要點回顧 表2-3 智者大師略年表 表2-4 智者大師辨《法華經》「體」 表2-5 六因之義涵 表2-6 有為法與四緣之關係 表2-7 有為法與六因之關係 表3-1 天台智顗的五味判釋 表3-2 天台智顗的五味判 表3-3 四教與十二因緣之概示 表3-4 四教緣起觀之對照 表3-5 化儀四教處處見佛性 表3-6 化法四教五味之位次安置 表3-7 化法四教五味位次之斷惑 表3-8 化法四教間位次開會 圖3-1 所觀智差別示意 表4-1 十境 表4-2 十種不當發心 表4-3 四種四諦簡發心 表4-4 四種四弘誓願簡發心 表4-5 藏教之有門十乘觀法 表4-6 通教之有門十乘觀法 表4-7 別教之有門十乘觀法 表4-8 別入圓一實觀之辨別 表4-9 圓教之有門十乘觀法 表4-10 智者大師六恨之整理 表4-11 《摩訶止觀》能安忍於十境之整理 |
點閱次數 | 713 |
建檔日期 | 2005.09.23 |
更新日期 | 2015.10.23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