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晚唐五代詩僧群體研究
作者 王秀林 (著)
出版日期2003
出版者復旦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fudan.edu.cn/
出版地上海, 中國 [Shanghai, China]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復旦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言文學
指導教授陳允吉
畢業年度2003
關鍵詞詩僧; 貫休; 齊己; 修睦; 虛中; 尚; 處默; 曇域; 棲白; 棲一; 棲蟾; 可朋; 無作; 清尚; 乾康; 子蘭; 僧鸞; 慕幽; 歸仁; 匡白; 省澄; 慧稜; 清豁; 玄泰; 可准; 可准; 文偃; 悟真; 可止; 亞棲; 延壽; 贊甯
摘要晚唐五代是一個詩僧輩出的時代。論人數,則有貫休、齊己、修睦、虛中、尚?、處默、曇域、棲白、棲一、棲蟾、可朋、無作、清尚、乾康、子蘭、僧鸞、慕幽、歸仁、匡白、省澄、慧稜、清豁、玄泰、可准、文偃、悟真、可止、亞棲、延壽、贊甯等百餘人。論詩作,《全唐詩》編僧詩四十六卷,二千八百餘首,而晚唐五代的僧詩就多達二千首,況且,此期僧詩的質量也較以前有了極大的提高,進一步擺脫了玄佛氣和偈頌味,與文人詩幾無二樣。然而遺憾的是,晚唐五代的詩僧是學術界的棄兒,晚唐五代的僧詩研究是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相對于繁榮的初唐、盛唐、中唐文學研究,晚唐五代文學,尤其是晚唐五代的詩僧和僧詩研究,顯得沈寂多了,這是一種極為不正常的現象。雖然就整個詩歌創作的數量和質量而言,詩僧和文人士大夫決不能相頡頏,但晚唐五代是詩僧眾多、僧詩創作頗豐且在文學和文化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一個時期,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本文針對唐詩研究的薄弱環節,選取群體研究這一視角,重點考察和探討晚唐五代詩僧群體崛起的歷史文化背景、亞群體的劃分、群體的心態特徵、群體的創作風格以及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全文共分六章:引言部分詳細考察詩僧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問題,闡釋晚唐五代詩僧群體研究的範圍、內容和方法。第一章重點探討了晚唐五代詩僧群體崛起的社會文化背景。唐末五代一系列的排佛毀佛政策和此起彼伏的戰亂並沒有讓佛教一蹶不振,相反卻刺激了佛教的發展,尤其是禪宗,幾乎達到了獨擅法場的地步。兼之唐詩的進一步普及、佛教外學的興盛以及特定的經濟、政治、文化和地域因素的共同作用,晚唐五代詩僧群體遂迅速崛起。第二章將晚唐五代詩僧群體劃分為廬山詩僧群、長安詩僧群、湖湘詩僧群、嶺南詩僧群等十個亞群體,並逐一考察每個亞群體的形成過程及其特徵。第三章介紹詩僧的群體特徵,包括組織形態特徵和群體心態特徵,其中後者是我們重點考察的對象。晚唐五代,詩僧們紛紛走出山林,湧向城市,以詩歌為敲門磚,四處奔走,八方幹謁,攀附權貴,廣交士大夫,其中貫休、齊己所結交的官僚士大夫竟達百餘人。透過這種龐大的交遊陣容,我們可以窺探出詩僧追逐名利的本質,而這無疑又是其創作的動力之一。第四章重點考察和描述晚唐五代詩僧群體的詩歌創作風貌。此期詩僧的創作極為豐富,無論就詩歌的題材內容還是詩體的多樣性,那都是以前所望塵莫及的。詩僧的創作,既包括數量眾多的詩歌作品,也包括如《風騷旨格》、《流類手鑒》、《詩格》之類的理論著作。他們大多擅長律詩,也喜作古體詩和樂府詩。關於其詩歌題材,本章分典型的僧居圖、獨特的山水景、細膩的詠物趣、智慧的禪理詩和強烈的現實情五方面來論述。其風格則從偈頌味、奇崛怪誕、清幽冷峭三方面來論述。第五章主要探討晚唐五代詩僧群體在中國文學史、中國佛教史和禪宗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並對他們的成就給以實事求是的研究和恰如其分的評價。
點閱次數316
建檔日期2005.09.23
更新日期2023.01.1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26722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