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敦煌變相與變文
作者 于向東
出版日期2003
出版地中國 [China]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東南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道一
畢業年度2003
關鍵詞敦煌文獻=敦煌遺書=敦煌寫本=敦煌卷子; 變相; 變文
摘要「變相」與「變文」是中國古代的兩種重要藝術形式。它們最初出現都與佛教直接相關,唐代以後,二者共同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並且對其後的通俗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無論從文學史還是從藝術史角度來看,「變相」與「變文」都具有重要研究價值。佛教「變相」與「變文」之間的多種關聯,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一、「變相」、變文作為佛教的「化俗」手段,它們都可以稱為「變」。二、講唱佛教「變文」時,通常都配合使用了「變相」畫。三、隨著「變文」的盛行,石窟中也出現直接根據「變文」創作的「變相」。就與「變文」的關係而言,敦煌「變相」在現存的「變相」中最具有代表性。敦煌「變相」中,既有P.4524畫卷這樣直接配合「變文」講唱的作品,又有不少根據「變文」創作的壁畫,但它們很少用來配合「變文」講唱。敦煌「變相」與「變文」的關係具有互動性特點。相比而言,敦煌「變相」受「變文」的影響比較直接,而它對「變文」的影響較為間接。學術界通常以吐蕃時期為界,將敦煌「變相」分為前後兩期。與前期相比,後期敦煌「變相」的總體特點是,題材的故事化、形式的程式化及內容的世俗化。這在歸義軍時期的勞度差鬥聖變等「變相」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導致上述特點形成的原因是多種的,來自「變文」的影響就是其中之一。與「變文」關係密切的敦煌「變相」主要有三種類型,即連環畫式、屏風式與經變畫式。本文在探討了這些「變相」起源的同時,逐一論述了它們與「變文」的關係。作為佛教藝術的兩種形式,敦煌「變相」與「變文」的「化俗」功能不斷增強的同時,它們自身也漸漸「俗化」了。「俗化」加快了「變文」的消亡,進而導致了敦煌「變相」與「變文」關係的瓦解。
點閱次數599
建檔日期2005.09.23
更新日期2015.10.2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2683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