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西方學界對早期佛教口傳文獻形成的研究近況評介=An Evaluation of Recent Western Scholarship on Oral Literature in Early Buddhism
作者 越建東 =Yit, Kin-tung
出處題名 中華佛學研究=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卷期n.8
出版日期2004.03
頁次327 - 348
出版者中華佛學研究所=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出版者網址 http://www.chibs.edu.tw/
出版地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為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神學與宗教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關鍵詞口傳文獻; 集成; 傳誦; Improvisatory; Deliberate composition
摘要學界一般認為,佛典一開始時是以口傳文獻(Oral Literature)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說佛典的傳本在早期並不是「文本」,而是靠佛教徒以口口相傳的方式傳誦下來的,因此口傳文獻的特性便成為了解早期佛典傳承史非常重要的內容。這類文獻的產生有其特殊且錯綜複雜的背景,為了探討其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問題,學者通常會推測出一種所謂的「模式」(model),並且應用此模式來說明其主張和證成論點。本文所要介紹的,是在英國佛學界中,三位對口傳文獻的形成問題提出具較大影響力看法的學者。第一位是Lance Cousins,他認為經典文獻(sutta literature, 亦即尼柯耶nik?yas)帶有口傳敘事詩(oral epic poetry)的性質,即具備「強烈的即席式〔創作〕之元素」(strongimprovisatory element)。第二位是Richard Gombrich,他反對Cousins的模式,而提出佛典是一種「審慎之集成」(deliberate composition)的看法,佛典集成後即被記錄下來,並且有系統地傳誦給學生。第三位是Mark Allon,其博士論文之研究主題為佛典長行(散文)部份的文體設計與其所具有的功能。其研究顯示,許多文體扮演著幫助記憶經文的角色和起著傳誦的功能。然而,這三者的論點和他們所採用的佐證方式也有一些值得我們進一步討論之處,因此本文也嘗試在末節作了初步的評論,並說明口傳文獻的論題實難以用簡化的模式即可詮釋清楚。

目次前言 329
1. Lance Cousins的觀點:即席式(Improvisatory)的集成 331
2. Richard Gombrich的觀點:審慎式的集成(Deliberate Composition) 335
3. Mark Allon的論點 338
4. 評論 342
結語 348
ISSN1026969X (P)
點閱次數2819
建檔日期2005.09.26
更新日期2017.07.2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28135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