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論慧能會通般若與佛性的頓教禪法 -- 《壇經》禪教思想探義=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Traditions of Prajna and Buddha-dhatu According to Hui-neng's Teachings of Sudden Enlightenment: The Ch'an Thought of 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作者 陳平坤 (著)=Chen, Ping-kun (au.)
頁次258
出版者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出版者網址 http://light.hfu.edu.tw/
出版地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惠南=Yang, Huei-nan
畢業年度87
關鍵詞禪; 壇經; 慧能; 頓教; 本心; 自性; 功夫; 實存
摘要本論文以慧能的禪教思想為研究對象之中心,旨在從事將《壇經》記載的慧能禪教主要觀念及實踐方法,置諸「般若」與「佛性」兩大佛法教說系統相互比較的問題思維脈絡下,探論其中義蘊的研究工作;而其基本目的,在於闡論慧能禪教具有會通般若教說與佛性教說的確實內容與意義。
緣於此一基本目的,以及解釋自心:「中華禪教思想的根本內涵,究竟是傾向於般若教說,抑或是佛性教說」的疑滯,本論文乃首先展開針對般若教說與佛性教說之基本性格為何的追問,而在獲致其確實內涵的理解及掌握後,本論文便接著以析論《壇經》禪教思想要義所得研究成果,試圖發明在慧能禪教中,具有哲學暨歷史雙重意義的蘊涵。其間,為要具體掌握慧能禪教得以呈現如本論文所說內涵與樣貌的根由,本論文遂不僅對從達摩到慧能的初期禪宗,做了闡明其教說意旨的簡要論述;並且,也探問了慧能的禪教思想裡,是否更有遠為深層的奠基性觀念?即循此雙重的思維脈絡,本論文乃得以分析與抉擇出,內含於慧能禪教思想中的「會通」性格,與其他觀念特色;同時,對於該「會通」性格及其他特色何以形成的動力和理據,也能有所論明。
最後,本論文研究者藉由這種哲理思考與研究的工作嘗試,也從慧能對於禪教法義的開示中,學得了面對具有價值實現活動之設定的教說思想,一個可以更加相應地理解其觀念義涵的思維方式和基本態度。
以上,總說本研究論文的動機及思路;以下,即對本論文各章的工作方法及其成果,做一概要提示,以利其他研究者參閱。
第一章:〈緒論〉。本章旨在交待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的,以及論題範圍、研究方法等問題。此外,對於「心性論」與「形上學」的同異及其關係問題,本章中也做了一個初步的反思與討論。
第二章:〈般若教說與佛性教說的基本性格〉。本章目的主要在探問般若教說與佛性教說,各別具有之基本性格的確實內涵。在方法上,運用「哲學觀念研究法」:分疏教說「基本主張」的理論層次與哲思內涵,並循其「思維脈絡」以發見教說「問題意識」的主軸。據此,本章獲致:般若法空教說,重視理智思維的修道功夫,而佛性常住思想,則通過情意直感趣證聖境之各別性格內涵的確定。而本章末節,也說明了竺道生融會般若與佛性的思想內容,以及其理論工作的意義,用備與慧能頓教禪法的「會通」成果,參照顯義。
第三章:〈初期禪宗教法的一貫旨趣〉。本章論究初期禪宗「藉教悟宗」的根本精神,與歷代禪宗祖師的禪教方便。研究方法是分論禪宗祖師的教說內容,總括求出初期禪宗的「基源問題」:如何「修心」;而其「修心」功夫,莫不貫徹著「無所住」的般若思想及其精神。這種「無所住」的「修心」傳統,對於慧能之所以能夠將般若與佛性會通而成頓教禪法,實際上具有一種思維方法論意義的重要啟發作用。
第四章:〈慧能頓教禪法要義析論〉。本章的討論內容,是本論得以展開與建立的最重要支點。通過對於《壇經》基本觀念與實踐方法的分析、比較、歸納與綜合論述,本章獲致闡釋慧能禪教內涵的基本思維進路,那就是相應奠基在「心、性不一不異」關係上,即「無念行」功夫而體見「自性」本體的教說型態,一種「實存式思維」的理解方式。
第五章:〈慧能禪教的會通性格及其他特色〉。綜合二至四章的研究結果,本章冀求能夠發現慧能頓教禪法的本質特徵及其他觀念特色;並且探討該本質特徵與觀念特色的哲理蘊涵,而及於支持該本質與特色的核心觀念基礎。因此,本章的研究方法,一方面(1)固然不脫現象描述、觀念分疏、比較,乃至批判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2)也具有思想史方法論意義之問題思維與方法的運作。至於本章的主要結論性觀點,則是:頓教禪法在「教理」與「宗行」兩個層次,「會通」了般若教說與佛性教說,而成就其「即眾生是佛」的本質特徵,並因此突出了一種「自性」戒定慧學,「言下見性」、「頓悟頓修」的禪教特色。
第六章:〈結論〉。本章不僅整理前述各章的研究成果,並且也針對與「會通」論題相關的一些觀念,進行初步思考與反省的工作,而認為:研究者面對禪—佛教等,以要求實現人生價值理想的一類教說思想,應當首先調整面對的態度,然後可望獲致相應理解該教說思想真實義涵的研究進路。據此,本論文便總結提出了,面對預設認識活動不斷開放與昇進的「體證哲學」型態,一種以「實存心性論」、「人體宇宙學」、「功夫論」、「境界論」為問題思維組架的研究方法論觀念暨態度。
目次第一章 緒 論 1
釋 題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論題範圍 5
第一項 研究動機 6
第二項 論題範圍 10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撰進程 13
第一項 研究方法 13
第二項 研撰進程 19
第三節 語詞界義與行文說明 23
第一項 語詞界義 23
第二項 行文說明 30
第二章 般若教說與佛性教說的基本性格 33
第一節 般若教說的思想與觀行 33
第一項 否定實體見的一切法空思想 33
第二項 重理智觀思的功夫進路 37
第二節 佛性教說的思想與信行 44
第一項 肯定聖證境的常住不變思想 44
第二項 重情意直感的修行法門 52
第三節 般若教說與佛性教說的初步會通 57
第一項 般若與佛性問題的討論風潮 58
第二項 般若實相與涅槃佛性的融通 62
第三章 初期禪宗教法的一貫旨趣 65
第一節 達摩禪法與楞伽教旨 65
第一項 《楞伽經》與達摩禪教的「修心」傳統 66
第二項 慧可與僧璨承傳的安心法門 73
第二節 東山法門與般若觀行 77
第一項 道信禪法與般若經教 77
第二項 弘忍禪教與《金剛經》無相行 82
第四章 慧能頓教禪法要義析論 87
第一節 頓教禪法的心性觀 87
第一項 《壇經》的「心」字義涵 88
第二項 《壇經》的「性」字義涵 94
第三項 「心」、「性」異同及其關係 99
第二節 頓教禪法的功夫論 102
第一項 定慧等學 103
第二項 無念為宗 106
第三項 無相為體 111
第四項 無住為本 116
第三節 在般若行中見自本性 124
第一項 即功夫見自本體 125
第二項 本性般若之智的客觀先驗義 129
第五章 慧能禪教的會通性格及其他特色 133
第一節 般若與佛性的會通 133
第一項 「會通」的具體內容 134
第二項 慧能禪教「會通」工作的意義 150
第二節 「慧能禪」教學的其他特色 153
第一項 頓教教學的內容特色 153
第二項 禪法教學的方法特色 165
第三項 「即念明心,識心見性」的成佛觀 181
第三節 會通性格及其他特色的義理基礎 189
第一項 「緣起平等」的價值論基礎 189
第二項 「中道思維」的方法論基礎 193
第三項 「心性空寂」的本體論基礎 197
第六章 結 論 203
第一節 研究成果的整理 205
第一項 般若性空說與佛性真常說 206
第二項 「會通」的嘗試與方法的預備 209
第三項 慧能禪教要義及特色 211
第二節 論題的反省與總結 218
第一項 「會通」問題的反省 218
第二項 實踐方法與教說思想 223
參考資料目錄 229
點閱次數681
建檔日期2007.07.27
更新日期2016.09.0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46022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