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龍樹《迴諍論》之譯註與研究
作者 羅尉慈
出版日期2004.07
出版者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出版者網址 http://thinker.ncc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鎮國
畢業年度92
關鍵詞龍樹; 迴諍論; 正理經; 量; 五支分; 一切法空
摘要《迴諍論》(Vigrahavyāvartanī)是龍樹除了《中論》(Mūlamadhyamakakārikā)以外,最為人所熟知、也最為學界所重視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迴諍論》中,龍樹對於身分疑為正理學派的敵論者,由知識論作為切入點,質疑其「一切法空」的主張,有著相當精采且尖銳的答辯。藉由此種論難與反詰的對話形式,龍樹清楚地闡明自己強烈反對實在論式知識論的理據何在,同時亦連帶呈現了中觀學式的語言觀,並再次澄清「一切法空」的真義,及其在倫理學與宗教實踐等價值論上的增益和積極性。
《迴諍論》原先僅有漢、藏兩種語言的譯本,梵文原典則已逸失多年,直至西元1936才在西藏發掘面世,隨後並有多名國外學者陸續投身梵本的校對和翻譯工作,但在此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中,新的中文譯本始終付之闕如,現存可見之《迴諍論》漢本主要仍是譯於西元541年的版本。該漢本咸認艱深難解,除了譯者行文晦澀之外,蓋因論中多處關涉正理學派的哲學觀點及術語(如「四量」、「五支分」,或種種的「誤難」等),顯然已預設讀者應熟稔於當時印度哲學的諍論傳統。本篇論文既以《迴諍論》為研究素材,主要內容即為參照古典漢本與藏本,以白話中文重新對譯梵本,以方便中文讀者把握梵本文意。其次,本篇論文亦重建了龍樹與其敵對學派的對話脈絡,透過對《正理經》(Nyāyasūtra) ──尤其是卷一與卷五──的大量徵引與解釋,指出其與《迴諍論》的對應性,這對了解敵論者的哲學立場有相當程度的幫助。而《迴諍論》中最富爭議性的段落──第二十九頌的「我宗無」、第三十頌的「不取少法轉迴」、第六十三頌的「我不遮」;本篇論文除整理列舉出近年來學界對此相關的各種研究成果之外,也提出了個人的詮釋看法。
點閱次數380
建檔日期2007.07.27
更新日期2016.08.18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46416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