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作者 |
邱高興
|
出版日期 | 2006.12.26 |
頁次 | 1 - 75 |
出版者 | 中國人民大學=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ruc.edu.cn/
|
出版地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資料類型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學位類別 | 博士 |
校院名稱 | 中國人民大學 |
系所名稱 | 中國傳統文化 |
指導教授 | 方立天 |
畢業年度 | 1996 |
關鍵詞 | 禪定=Concentration=Dhyana; 認識論=Epistemology; 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Buddhavatamsaka Sutra=Gandavyuha Sutra; 教相判釋=教判=判教=classification of Buddhist teachings=classification of Buddhism Sects; 書目; 修持; 法藏=Dharma-store; 佛教哲學=Buddhist Doctrines=Buddhist Philosophy; 佛教修持; 佛教史=Buddhist History; 佛教; 佛性=Buddhahood=Buddha-gotra=Buddha Nature=Buddha-dhatu; 佛; 中國佛教史=Chinese Buddhist History; 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
摘要 | 本文以唐代李通玄的佛學思想為研究對象,全文的重點是:一、論述了李通玄的佛教哲學思想,尤其是對真智慧說、三聖圓融觀與十玄六相說、禪定觀與佛光觀,從本源論、認識論、實踐論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評述,從而揭示了李通玄佛學思想的核心內容。二、全面地比較了李通玄與法藏在思想背景、判教、佛性學說、觀法實踐四個方面的異同,從而凸顯出李通玄佛學思想的特色。三、對李通玄的佛教義理史觀——十宗十教判教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指出了判教中所包含的歷史與邏輯相一致、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哲學思維內容。四、分析了李通玄以《易》解《華嚴經》的文化背景與具體內容,並對李通玄以《易》解《華嚴經》的思想特點作了簡要的總結。五、通過對李通玄思想內容、特點及其歷史影響的論述,確立了李通玄的佛學思想在華嚴學史,乃至佛教史上的歷史地位。本文研究李通玄佛學思想的目的在于,填補國內此項專題研究的空白,以利於更全面地研究中國華嚴學史和中國佛教史。全文共分六章,各章內容要點是:第一章論述李通玄的生平、著述及他所處的佛教氛圍。李通玄生於唐貞觀九年(635),卒於唐開元十八年(7...
|
目次 | 前言 內容摘要 第一章 李通玄的佛教生涯及其所處的佛教氛圍 第一節 生平與著述 第二節 李通玄所處的佛教氛圍 一、《華嚴經》的傳譯狀況 二、華嚴學的研究和華嚴信仰的流傳 三、李通玄活動地區的佛教特色 第二章 佛教義理史觀——十宗十教說 第一節 先前的判教諸說 第二節 依宗教別——十教說 第三節 依教分宗——十宗說 第四節 略評 第三章 《華嚴經》觀 第一節 《華嚴經》結構觀 一、十處十會四十品說 二、《華嚴經》的思想結構觀 第二節 以《易》解《華嚴經》 一、文化背景 二、以《易》解《華嚴經》 第四章 李通玄的佛教哲學思想 第一節 “真智慧”的本源論 一、智慧之種種 二、李通玄的“三智”說 三、真智慧本源——生命流轉與解脫的原由 第二節 三聖圓融說 一、三聖圓融說的一般意義 二、三聖的四重圓融關系 四、三聖圓融說的哲學意義 第三節 十玄六相說 一、六相說 二、十玄說 第四節 李通玄的佛教修持方法——宗教實踐的特色 一、禪定觀 二、佛光觀 第五章 李通玄與法藏的佛學思想比較 第一節 客觀背景的區別 第二節 判教的異同 第三節 佛性學說的區別 第四節 觀法實踐的區別 第六章 李通玄思想的歷史影響 參考書目 後 記 |
點閱次數 | 1119 |
建檔日期 | 2008.04.11 |
更新日期 | 2015.08.07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