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智者大師非行非坐三昧修學思想之研究
作者 釋大寂
出處題名 法華思想與天台佛學研討會(第4屆)
出版日期2008.05.03-04
頁次27
出版者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Association for Modern Buddhist Studies /台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出版者網址 http://www.enpo.org.tw/www/ambs/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非行非坐三昧; 止觀=Shamatha and Vipashyana; 智者大師=Chih-zhe Master
摘要本文〈非行非坐三昧之修學〉已《摩訶止觀》為主要文獻依據,《摩訶止觀》乃智者大師(538-597)晚期的作品,其思想已達到非常圓熟的境地,可從中看到智顗智慧結晶。「非行非坐三昧」通行坐及一切事,是智者大師獨創的名詞,因為他是智者大師講完前三種三昧後,為了形成佛法慣用的「四句文法」,故隨順提出此三昧。智顗仍然按照往例-即前三種三昧-而以《請觀音經》作為非行非坐三昧的理論根據,或許這是為了對他自己所提出的行法表示負責。由於非行非坐三昧不拘時地、歷一切事而修,一切事落在現實界即有善事、惡事及無記事之分,故智顗分別從這三大方面來闡述其教法。歷諸善方面,菩薩所行之善不外乎行六度,行六度時,於內受方面有「六受」,於外作方面有「六作」,是故歷諸善即以六度之善,行於此十二時。於善中生貪時,可以具體使用「四十八句」之四運來觀修。「歷諸惡」是智顗指出有一類人,事逢戰亂,或者身在官場,在如此的人、事環境條件下,貪瞋癡之惡有時候極為旺盛,若不能允許這種人於惡中修道,難道耀眼睜睜看著他沉淪於生死苦海嗎!智顗對一般人並不勸修,因為人的心本來就充滿貪瞋癡了。另有一類人根性本無善惡,不會特別去作好事或壞事,因此智顗又特別開出了無記法來攝受這類的眾生,令他們不在於佛法遲緩。智顗的非行非坐三昧是一種包容性相當大的法門,不僅在開宗時就指明利根人修之最好,以意念細膩難掌握故;而且也在歷諸惡與無記時,對其餘的眾生廣開方便之門。但是,智顗以時代因緣故,遭遇皇帝滅佛之事,終究不勸修此法門,可作為佛教界之借鏡。
點閱次數729
建檔日期2008.06.26
更新日期2015.08.1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6116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