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阿毗達磨俱舍論》中的“無我”思想=The Idea of the "Anatman" in《Abhidharmako(?)a-bhāsya》
作者 稂荻
出版日期2007.08.07
出版者吉林大學=Jilin University
出版者網址 http://www.jlu.edu.cn/newjlu/
出版地長春, 中國 [Changchun, China]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吉林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
指導教授邱高興
畢業年度2007
關鍵詞《俱舍論》; 無我=Anatman; 五蘊說; 補特伽羅; 法; 五位七十五法
摘要本文主要立足于《阿毗達磨俱舍論》,從五蘊說和五位七十五法學說兩個角度來探討論中的“無我”思想。全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即“無我”思想的內涵,介紹了“無我”說提出的背景和內容;在第二部分即五蘊說中的“無我”思想中,我們就五蘊說依止于傳統的論說方法,以五蘊的和合、補特伽羅與蘊不一不異來說明“我”只是一種因緣起而生的集合體,并由此論及十二處和十八界的思想內容;在第三部分即五位七十五法中的“無我”思想中,我們對五位法的具體內容展開細致的分析和討論,并從中探尋出這樣一個結論,即“無我”就是對法作為構成要素而存在的一種表述方式。這兩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反映了《俱舍論》對佛教“無我”思想的認知,對本文主旨的了解和把握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我們對《俱舍論》的“無我”思想進行了總結,歸納出《俱舍論》蘊含的“無我”思想的特點以及后期大乘佛教對《俱舍論》“無我”思想的發展。 一言以蔽之,《俱舍論》繼承和發展了原始佛教的“無我”思想,并且創造出一套新的理論來發揚這一思想,對擴大佛教“無我”思想的影響、深化“無我”思想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The idea of "anatman" is the primitive Buddhist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liberation, which is the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the Buddhist religion propaganda. Based on the《Abhidharmako?a-bhāsya》,this paper explains the idea of the "anatman" which is contained in the book systematically. The idea of the "anatman" has profound times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which is against the idea of Sanskrit brahman spreaded in the primitive Buddhist times, and echoed with Buddhist liberated theory. The...
目次內容提要4-6
前言6-7
一、何謂“無我”7-9
二、五蘊說中的“無我”思想9-15
(一) 我由五蘊構成9-11
(二) 補特伽羅之假我11-13
(三) 十二處和十八界13-15
三、五位七十五法中的“無我”思想15-25
(一) 色法16
(二) 心法16-17
(三) 心所法17-21
(四) 心不相應行法21-23
(五) 無為法23-25
四、《俱舍論》“無我”思想的特點及其發展25-28
(一) 《俱舍論》“無我”思想的特點25-26
(二) 大乘佛教對《俱舍論》“無我”思想的發展26-28
結語28-30
註釋30-32
參考資料32-34
論文摘要(中文)34-36
論文摘要(英文)36-38
後記38
點閱次數1651
建檔日期2008.06.27
更新日期2015.11.20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6149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