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現代社會的眾緣和合
作者 鄧子美
出處題名 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第2屆)
出版日期2009.03.28
出版者世界佛教論壇籌備辦公室=Preparatory Office of the World Buddhist Forum
出版地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摘要佛教與印度其他宗教的根本區別所在,佛教獨創的核心理念就在緣起論。依緣起論觀察社會,就形成了佛教獨特的眾緣和合社會觀。當然,這一社會觀中也滲透著佛教“無常”、“無我”、“涅槃寂靜”1的終極指向,正因無常,即社會總的來說處於不斷的變遷之中;無我,社會的各組成部分都不能執于自我,各因緣才能協調、互助、達致和合,相對的社會穩定向上才能保持。由於構成現代社會的因緣有變,因此相對於傳統社會,其和合的內容、方式與相互關系都在調整改變之中。本文從現代社會家庭、社會組織、社會階層的和合,現代僧團與佛教信眾的和合,法律與政治秩序的和諧三方面作比較,簡要論述了其與傳統社會的異同。佛教與印度其他宗教的根本區別所在,佛教獨創的核心理念就在緣起論。根據緣起論,佛教認為,社會(世間)由因緣和合組成,個人、家庭、階層、社會組織等因緣合在一起構成了社會。《摩訶般若經》云:“諸法因緣和合生,法中無自性”。2《入楞伽經》云:“因緣即世間,如乾闥婆城”。3 眾緣和合是佛教的社會觀,達致“和合”乃其社會目標。因此,社會的各組成部分都不能過分強調自我,各因緣間要協調、互助,社會穩定和平才能維持,古印度乾闥婆城的社會和諧就是一例。
點閱次數1459
建檔日期2009.05.11
更新日期2015.08.25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178087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