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道與「罪」? -- 中、英文《聖經》翻譯中本體論和人性論的文化差異=The Cultaral diff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Holy Bible on the Ontology and Human nature |
|
|
|
作者 |
麻天祥 (著)=Ma, Tien-hsiang (au.)
|
出處題名 |
普門學報=Universal Gate Buddhist Journal
|
卷期 | n.28 |
出版日期 | 2005.07.01 |
出版者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Fo Guang Shan Foundation for Buddhist Culture & Education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fgs.org.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作者為武漢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
摘要 | 自古至今,世界上每一個國家、民族都擁有自己的文化,也就是說,都擁有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生存環境中,持續醞釀並形成自己對宇宙和生命的特有的理解,而且在現實,或者說在既存的時空環境中,以及「一切已死的先輩的傳統」影響下,不斷充實、完善、發展而積澱在民族心理深層的系統觀念。它不僅凝聚了人的「創造」欲望,事實上更多地表現出各自對「自在」的對象世界認同的特徵。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乃至宇宙是從哪裡來的?是如何生發而成的?我們人又是從哪裡來的?人的本質是什麼?決定人的本質的又是什麼?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強國還是弱國,先進民族還是落後民族,都不能不對這樣的問題,即包括自身在內的「自在」(宇宙和生命)作深層次的思考,並形成各自的思惟模式──特別是本體論和人性論。正因為如此,任何時候,對任何事物的理解,自然而然也就留下各自文化的深深的烙印。原本希伯來人創立並尊崇的宗教,一旦在世界範圍廣為流行,他們奉持的經典──舊約和新約──也就是大多數人習而不察的「聖經」,被譯為不同文字,而與不同國度的社會信仰熔鑄在一起的時候,也不能例外,同樣表現出各自思惟的特色或者說文化的特徵。試比較中、英文聖經,我們不難看出在本體論和人性論方面,兩種文化差異的微妙之處。 |
ISSN | 1609476X (P) |
點閱次數 | 1806 |
建檔日期 | 2009.08.05 |
更新日期 | 2018.03.14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