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佛教徒對於《金剛經》「無我」、「無相」思想的詮釋=The Ideas of Niratman and Animitta in the Diamond Sutra: A Study on the Chinese Buddhist Interpretations |
|
|
|
作者 |
羅因 (著)=Law, Yan (au.)
|
出處題名 |
臺大中文學報=Bulletin of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T.U.
|
卷期 | n.22 |
出版日期 | 2005.06 |
頁次 | 313 - 358 |
出版者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cl.ntu.edu.tw/riki/riki.php?CID=1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金剛經; 我; 人; 眾生; 壽者 |
摘要 | 《金剛經》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是僅次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篇富最短、流傳最廣的般若經典。中國佛教徒對於《金剛經》的註釋數量非常龐大,僅鳩摩羅什譯的《金剛經》註釋,今存於《大正新脩大藏經》和《卍續藏經》中者,就有不下五、六十部之多。這些註釋對於《金剛經》的「無我」(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思想的詮釋,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重點。本文認為:中國佛教徒對於《金剛經》「無我」思想的詮釋,是可以分作兩大類型的:一、是貼近印度佛學、思想、文化背景的詮釋。二、是完全本土化的中國佛教詮釋。第二類型的註釋,充分呈現出中國文化重視倫理道德實踐的文化特質。至於有關「無相」的詮釋,我們可以發現:因著註釋者的學派背景不同,而在原來的般若思想之外,又附加了唯識思想或如來藏思想等不同的思想系統。 |
ISSN | 10132422 (P) |
點閱次數 | 1768 |
建檔日期 | 2009.10.03 |
更新日期 | 2019.07.05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