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平川彰
|
出處題名 |
佛教思想--在印度的開展
|
卷期 | n.1 |
出版日期 | 1985.06 |
頁次 | 41 - 72 |
出版者 |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專題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玉城康四郎主編
|
關鍵詞 | 佛教倫理學=Buddhist Ethics; 無我; 緣起; 主體; 五蘊; 無記; 中道; 識; 業 |
摘要 | 本文是就道德主體的問題,討論「無我」的佛教倫理. 作者以為佛教並非否定人的主體存在,而是駁斥一種固定 不變的「我」說,主張主體是變化流動的,據此方得以成 立人格的持續與自由意志的原理. 文中分作三節論述初期 佛教的倫理. 第一節指出原始佛教以「無我」為根本立場 ,使初期佛教在佛教思想中,對于道德主體問題便產生 頗具特質的思考模式. 此外,原始佛教「無我說」亦引生 其它的問題,其中之一是:佛陀所主張的「無我」,其真 實意義是指「沒我」或是「不是我」呢? 又如何藉緣起 說理解「無我」說? 本節對上述問題提出詳盡的說明.
第二節討論無我思想中主體的存在狀態. 文中主是 以「五蘊無我說」論證自我是流動性的存在,而若能正確 理解自我是一不斷變化,不可捕捉的東西,就不會產生我 執,我執消失從而就能解消痛苦的人生. 第三節則站在無 我的立場,考察人格的持續問題,意志自由的問題及道 德責任存在與歸屬的問題. 結論指出上述的說明僅在世俗 諦立場成立,而在第一義諦上是不能立言的,因在具體 的現實中是無法由分析的方式來捉取此流動的自我. |
點閱次數 | 540 |
建檔日期 | 1998.07.22
|
更新日期 | 2016.07.28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