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屠舜耕
|
出處題名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上輯)
|
出版日期 | 1995.07 |
頁次 | 81 - 99 |
出版者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 |
資料類型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壁畫=mural; 浮圖=浮屠=佛塔=stupa=pagoda; 修行; 其他; 佛教建築藝術; 佛教建築=Buddhist Architecture; 佛教寺院=Buddhist Monastery=Buddhist Temple; 佛教; 佛; 寺院; 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大雄寶殿 |
摘要 | 佛教於東漢初從印度紅西域傳入中國,在南北朝時期開始興監,到唐代臻於高峰.佛教初入中國,傳遻有西域白馬馱經至鴻臚寺建造第一座佛寺,後稱「白馬寺」,自此佛教建築亙古不斷,延續千餘年,成中國古代建築中最為輝煌壯麗的一部份.十期佛教建築保存至今的很少,遺留下來最早的有建於北魏正光四年 (523年) 的河南發藝嵩嶽寺磚塔; 建於唐建中人 (782年) 的五台山南禪寺大殿. 再早的佛教建築可以從古文獻或石刻,壁畫中見到. 宋,元間尤其在明,清以後,地方建寺可以不經皇帝敕封,政府批准,民間建告寺院史量大增,實物遺存較多,遺留至今的大量寺院,佛殿,佛塔是我們今天研究中國佛教建築的寶貴資料.中國各地的工匠,在佛教建築藝術由興起,至全盛,以至漸衰落的千年餘年間,從未被外來的建築形式所改造,而是循著中國建築所固有的體系來商應新的需要,保持著中國建築所具旳傳統特徵:一. 佛殿,佛塔等都採用以木結構為主的結構體系. 以後因防火的需要採用了磚石結構的佛塔,梁殿等; 二. 寺院是由木架所形成的空間--「間」為單位組成的單座建築,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再以庭院為單位組合成建築群; 三. 建築群一般沿著縱向軸線佈罝一個個庭院,組成有深度,有層次的空間; 四.結構的梁架佈置及建築件的裝修,裝飾都達到了建築的功能,結構及藝術的高高度統一; 五. 內外檐裝修及色彩除了有明顯的等級制度外,隨地區和民族習慣不同,在對比與調和方面大多與自然環境相諧調; 六. 在寺院中,尤其是宋,元以後所建造的禪寺中大多建有自然風趣的園林.由於中國的佛寺初創時期,大多由官署或住宅改建,其功能也僅限於供奉佛祖和僧侶修行用,因此與非佛教建築自始就沒根本區別. 總平面布局同樣抈取主建築 (如大雄寶殿) 安置在中軸線上,次要殿堂則左右對稱配置,組成庭院. 早期寺院周圍建回廊,廊的外柱間砌牆,正面中央是一層或二層的門樓,四角還建有在宮殿,官署中常用的角樓. 以後更像宮殿,官署一樣,沿中軸線佈置層層院落; 寺院中,除佛塔為外來的建築類型外,其他如殿堂,樓閣,闕門,亭,臺,廊,橋,角樓等,都是中國古代建築中常見的類型.中國工匠對外來形式的改造,融化,創造出中國佛教建築的新形式,如佛塔源自印度,傳入中國後就成中國的「重樓」與印度窣堵婆的巧妙結合.佛教寺院的中國化過程中,不論是在總體佈局,外觀造型,還是室內佈置,陳設等方面,大多朝著中國當時的宮殿,王府,貴族宅邸的規制發展,突出了佛寺的崇高和威嚴. 而一些由知識分子參加設計建造的禪林寺院,則朝著清逸自然的方向發展. |
點閱次數 | 548 |
建檔日期 | 1998.07.22
|
更新日期 | 2011.06.21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