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佛學的儒學化與儒學的佛學化 -- 以《壇經》,《復性書》為例
作者 賴永海
出處題名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中輯)
出版日期1995.07
頁次499 - 509
出版者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關鍵詞禪宗=Zazen Buddhism=Zen Buddhism=Son Buddhism=Chan Buddhism; 惠能=慧能=Hui Neng; 法華宗=天台宗=Tendaishu=Tien-tai Buddhism; 佛學研究=佛教學=Buddhist Studies=Buddhology; 佛教; 佛性=Buddhahood=Buddha-gotra=Buddha Nature=Buddha-dhatu; 佛; 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m; 本體論=Ontology; 六祖壇經=壇經=The Sixth Patriarch's Sutra=Manda-sutra; 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摘要佛教自傳入中國後,受中國社會歷史條件和思想文
化背景的影響,逐步走中國化的道路. 佛教的中國化,就
思想理論說,最突出的表現為佛學的儒學化,而佛學的儒
學化,又以佛教學說的人性化,心性化為表徵. 隋唐二代
的中國佛教,特別是隋唐後作為中國佛教代表的禪宗,
人性和心性既是佛性的代名詞,又是整個佛學理論的出發
點和落足點,故,「反觀心源」,「明心見性」成超
凡入聖,證成佛果的根本法門.

如果說,隋唐佛教的心性化是以天台宗把「實想」歸
結于「一念心」啟其端,那麼,慧能的《壇經》則把佛教
的心性化,人性化推到一個新歷史階段.

《壇經》在思想理論方面的的最大特點,是用儒家的
心性,人性學說去理解,詮釋傳統佛教的佛性理論,把印
度佛教作為抽象本體的「真如」,「實相」,「佛性」,
落實到具體的「心性」,「人性」上. 這轉變之富有「
革命性」--至於東傳的印度佛教,自「六祖革命」後,
就完全變成了中國的佛教--或準確點說,變成了一種「
儒學化了的佛教」.

正如各種文化間的關係往往是「雙向的」,「互動
的」一樣,傳統儒學對佛教的影響也不是單向的. 當佛
教在中國站穩了腳跟並逐漸發展成一股與傳統的儒,道
鼎足而三的思想潮流和社會力量後,它又反過來對中國
傳統的思想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 從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
的角度說,佛教本體論的思維方法,對中國傳統儒學產生
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在佛教思維方法的影響下,「宋明新
儒家」一改傳統儒家「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和「修心養
性」的修養方法,易之以「心性本體」的思維模式和「發
明本心」的修養方法.

宋明「新儒學」不論程朱之「理」,抑或陸王之「心
」,都具明顯的「本體」性質,其修養方法又都以「明
心反本」為極致. 從儒家思想發展史的角度看,「新儒學
」之思維模式和修養方法均源自唐代李翱之《復性書》,
但深入考察李翱的《復性書》,人們又可以發現,《復性
書》乃是深受佛教思維方法影響的產物.

從表面上看,《復性書》所據多為儒典,所語亦多屬
儒言,其目的也似在恢復儒家道統,但就思維方法而論,
其以「誠」為本體的思維模式和以「弗思弗慮」為「復性
之方」的修養方法,卻來自佛教. 在儒家思想發展史上,
儒家思想的佛學化實乃肇端于李翱的《復性書》.
點閱次數617
建檔日期1998.07.22
更新日期2011.06.22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25199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