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唯識思想的對治煩惱說 -- 以四念住與四聖諦為中心
作者 葉阿月
出處題名 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Bulletin of th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卷期n.28
出版日期1979.12
頁次103 - 148
出版者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出版者網址 http://www.press.ntu.edu.tw/index.asp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原刊名「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出版至第52期(民89年6月)止,自第53期(民89年11月)起,改為「臺大文史哲學報=Humanitas Taiwanica」
關鍵詞唯識哲學; 四聖諦; 四念住; 四顛倒; 煩惱; 中邊分別論
摘要佛教唯識哲學的最高理想的目標是一種與世界和平有關的「安樂幸福」的涅槃境界,就是淨化佛國土的無住處涅槃境界。但未到達此境界以前,必要研究其障礙的煩惱與對治煩惱的問題,以便增加慧修兩全而早達到其理想境界。
本文以《中邊分別論》中心而先探究原始佛教思想,然後以部派佛教與諸唯識論的重要學說做比較。首先於第一節說明菩提分的特質與種類;於第二節說明四念住的障礙煩惱,以便了解其煩惱是無知 (無明),見及五蓋等諸煩惱;於第三節與第四節專論對治煩惱的四念住與四聖諦。
《中邊分別論》與《阿毘達磨集論》所解釋的唯識思想的理論是與原始佛教的中部經典及部派佛教的《法蘊足論》所說的學說不同。瑜伽論的學說是繼承前二經論而加修改進展。彌勒與無著補充原始佛教的缺點,而以科學的唯識思想論說四念住與四悟入四聖諦的關係是很有意義的新學說,但其說明不得不說太簡單。為要完全對治四顛倒與諸客塵煩惱而回復心性清淨及到達安樂幸福的境界,中部經典及《法蘊足論》等諸經論所說的修習方法也可以採用.
ISSN10152687 (P)
點閱次數656
建檔日期1998.07.22
更新日期2017.08.1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26248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