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作者 |
楊惠南 (著)=楊惠男 (au.)
|
出處題名 |
鵝湖月刊=Legein Monthly
|
卷期 | n.121 |
出版日期 | 1985.07 |
頁次 | 19 - 26 |
出版者 | 鵝湖月刊社 |
出版者網址 |
http://www.oehu.org.tw/Oehu.htm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禪宗=Zen Buddhism=Zazen Buddhism; 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
摘要 | 第一章 般若與佛性 第二節 佛性的中心思想(上) 影響中國禪的第二個佛教思想,是「佛性」的思想·這不管是「南禪」或「北禪」,都是這樣。在印度,闡揚「佛性」的經論,和《般若經》一樣的多(註一)。但是真正影響到中國禪的,在早期,是四卷本的《楞伽經》(註二)及《大般涅槃經》。在唐以後,又增加了《楞嚴經》、《圓覺經》、乃至《大乘起信論》之類的經論;它們都被認為是成立於中國的佛教文獻(註三)。其中,四卷本的《楞伽經》,被看做是梁‧初祖菩提達摩一直到唐‧五祖弘忍之間的「心印」(註四)。本節不打算對這些經論做詳細的介紹,(我們將在底下適當的章節當中,比較詳細地討論它們,)只想對「佛性」的思想,做一通盤的考察;這必定有助於我人了解中國禪的特質。
「佛性」,是印度梵文buddhata或buddhatva的義譯。前者,是「佛」(buddha)一詞的抽象名詞化;而「佛」,是覺悟者的意思。後者,有「佛」之「條件」(condition)或「階級」(rank)的意思(註五)。北本《大般涅槃經》(註六)券二七說:「佛性者,即是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道種子。」(註七)又說:「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這都說明了「佛性」一詞,是成佛之動力或因素;而這種成佛之動力或因素,是每一個眾生都具備的。
所謂「佛性」是「每一個眾生都具備」,意味著連那些罪大惡極的「一闡提」,也具備,因此也可以成佛。例如,《涅槃經》說: 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一闡提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故,一闡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經文中提到的「一闡提」,乃梵文icchantik或ecchantika的音譯。依《涅槃經》,它有「不具信」(信不具)、「修善方便不具」、「進不具」、「念不具」、「定不具」、「慧不具」、「無常善不具」等等意思(註一一)。總之,是指那些「斷善根」的眾生。
受到「佛性」思想影響的中國禪,在這一方面,表現得相當清楚。例如,曾經與無盡藏比丘尼討論過《涅槃經》義的六祖惠能,在初次參見五祖弘忍時,就曾以「佛性」的思想,反駁弘忍罵他不堪作佛;惠能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獵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
目次 | 第一章 般若與佛性 19 第二節 佛性的中心思想(上)19
|
ISSN | 18133738 (P) |
點閱次數 | 522 |
建檔日期 | 1998.07.22 |
更新日期 | 2020.02.04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