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佛教知識論
作者 吳汝鈞 ; 梁萬如
出處題名 鵝湖月刊=Legein Monthly
卷期n.221
出版日期1993.11
頁次17 - 26
出版者鵝湖月刊社
出版者網址 http://www.oehu.org.tw/Oehu.htm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為香港浸會學院宗哲系高級講師 
關鍵詞佛教知識
摘要一、佛教的知識論
從傳統上說,陳那(Dignaga)與法稱(Dharmakirti)基本上是屬於唯識的體系,是大乘佛教中後期的階段。無著、世親則屬於早期的唯識學。這班中後期的唯識學者所關心的問題轉移到認識論或知識論方面去。早期的唯識學關心人的解脫的問題,扣緊佛教最原初的終極關心說,即是如何從苦痛煩惱方面解放出來,獲致自由絕對的涅槃境界,它的解脫及宗教意義是很濃厚的。因為注重宗教的解脫問題,所以在思想的內涵多集中在第七、八識中,第八識阿賴耶識(alaya-vijnana)是一切煩惱生起的根源,即是,第七識末那識(manas)執取第八識裡面的種子,以為這一團種子就是自我,因而產生對自我的顛倒見解及顛倒的行為,所謂四煩惱:我見、我癡、我慢、我愛。為了要去除煩惱,從煩惱中解放出來,得到清淨自在的境界,我們首先要從第七、八識中做工夫,因為這些煩惱的生起是由第七識執取第八識以為它是自我而起的,所以要摒棄煩惱就要從這兩識做工夫,使第七識不執取第八識,以為後者的種子就是自我,所以第七識及第八識就成為整套唯識學問的中心。談到解脫的問題時,一定要指涉這兩識。但是,唯識學發展到中期陳那等人的時候,學問的重心漸漸轉向,他們對第七及第八識的研究興趣不大,卻喜歡討論知識的問題,就是人如何對世間種種事物建構客觀的知識?或者說我們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了解外界的事物呢?我們建構一套知識要有什麼要素呢?在陳那及法稱的著作中我們已找不到他們討論第七識、第八識的資料。他們重視知識的問題,這知識的問題基本上是第六識的問題,是意識或認知心的問題,即認知主體的問題。這認知主體若從心上說,附屬於第六識,第六識即是意識。佛教發展到中期,學問的重心改變了,由研究第七、八識,轉移到研究第六識。當然,這現象並不止於唯識,中觀學派是也有改變。中觀學派亦相當關心知識的問題,不過,它並無忘記它的宗教旨趣,仍然念念不忘涅槃這一宗教目標。中觀學派似乎受到唯識的影響,相當強調理論性的問題或知識的問題,喜愛探究如何對現象世界建立正確的知識。


目次一、佛教的知識論 17
二、陳那的知識論 18
三、現量(直接知覺) 20
四、範疇論 21
五、形象與外物 21
六、識的自己認識自己 23
七、法稱的知識論 23
八、知識的真偽 24
九、知覺的要素 25
ISSN18133738 (P)
點閱次數798
建檔日期1998.07.22
更新日期2020.02.04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263156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