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儒道佛三教調合論之研究:以憨山德清的會通思想為例
作者 陳運星 (撰)=Chen, Yun-xing (compose)
出版日期1991.04
頁次319
出版者國立中央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ncu.edu.tw/tw/
出版地桃園市, 臺灣 [Taoyuean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邦雄
畢業年度79
關鍵詞工夫論; 教育; 儒道佛; 三教會通思想; 憨山大師; 三教調合論; 史學考証; 三教心性論
摘要本文分成兩篇:第一篇「儒道佛三教調和論之溯源及其省察」,旨在研究自東漢到明代間,儒,道,佛三都交涉史上,所牽涉到的排斥論之「爭辯點」,與調和論之「會通點」; 第二篇「憖出德清儒道佛三教會通思想之研究」,旨在研究明末佛教曹溪中興嗣祖憖山大師之三教調合論的會通思想,以回應第一篇之方辯點與會通點.
本文研究方法,採取「基源問題研究法」:(一)史學考證工作,(二)邏輯意義的理論還原,(三)統攝個別哲學活動於一定設準之下歸宿,并且儘量求其兼顧到「時代性的歷史背景因素」與「學術性的交理思想因素」. 第一篇東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無明四期,三教交涉之宗教歷史中,帶有哲學,比較屬於(一)與(三)的方法;第二篇憨山德清三教心性論輿工夫論之哲學思想中,帶有歷史,比較屬於(二) 與(三)的方法.

本文研究結果發現:憨山德清以「唯心識觀」與「權實施設」之印決方法,給予儒家涉世,道有忘世,佛家出世,及孔子 -- 人乘止觀之聖,老莊 -- 天乘止觀之聖,佛 -- 超人天乘止觀之聖的評價與定位. 他并運用「真性 情(習) 偽」,「心慫」,「智 識」對舉之體系架構的詮釋模式,來論三教異同. 儒,道,佛三教雖分門別戶,言論各有不同,然而究其實際,概屬一理. 此理,即指「自性本體」而言. 蓋「宗教真理」是一. 一於自性本體也; 雖「宗教型態」是多,多於時代因緣也. 觀三教聖賢,其「應化之跡」雖不同,但其「教化之心」都一樣,只是「儒家涉世,因緣相太重」; 「道家忘世,自然性太過」; 「佛家出民,超意識太高」罷了! 其它結論,因幅簡文繁,恕不備載.


目次一. 儒,道,佛三教調和論之溯源及其省察
(一) 東漢,三國時代的三教交涉--「神僊思想」之變遷與牟子《理惑論》之三教調合論
1. 「神僊不死」與精神實體思想之探就
(1)印度婆羅門教精神實體的「梵一我」思想之溯源
(2)「神僊不死」與「養生成仙」思想之論難
(二)《牟子理惑論》的三教調合論
1. 牟子之以佛為主,比配儒,道二家
2.《理惑論》中所揭櫫之三教論諍的問題
二. 魏,晉,南北朝的三教交涉--「格義佛教」之傳納,道教三大經派之形成,與排佛論,護法論之論爭
(一) 「格義佛教」之傳譯與容納
1. 「格義佛教」之傳納與道教三大經派之
形成
2. 道教「上清」,「靈寶」,「三皇」三大經派之形成
(二) 排佛論與護法論之論辯及其抗爭
1. 形,神存滅與三世因果報應之辯論
(1)《白黑論》之爭
(2)「神源論」之爭
2. 儒家「夷夏之辨」與佛教徒之「邊國意識」
(1)夷夏之辨
(2)邊國意識
(3)本末之爭
3. 王法與教法,國權與教權之對立及其論爭
(1)「沙門禮敬王者」之論議
(2)政治,經濟因素之「法難」
(三) 隋,唐,五代的三教交涉--國家宗教政策及「宗派意識」下之判教思想與融攝精神
1. 國家宗教政策與內延之三教論衡
(1)「道先佛後」之國家宗教政策
(2)朝延內殿,內道場之三教論衡
2. 佛教的「宗派意識」下之判教思想與融攝精神
(1)「師資相承說」與「付法傳燈說」的宗派意識
(2)天台宗與華嚴宗之宗派意識下的判教思想
(3)禪宗的「道家化」與淨土宗的「儒家化」
(四) 宋,元,明之三教交涉--宗教之管制與興革,及理學家之佛老觀,全真道之三教觀
1. 宋,元,明之宗教管制政策與儒,道,佛三教之興革損益情形
(1)僧官與道官制度之演變及其宗教管制政策
2. 宋,元,明儒道佛三教興衰與傾軋情形之簡述
(1)宋明理學之「三教關係」問題與背景
(2)程朱系之排斥論傾向
(3)陸王系之調和論傾向
3. 金,元朝全真道之三道調和論思想
三. 憨山大師儒,道,佛三教調和論的會通思想之研

(五) 憨山大師之時代背景
1. 明末之政治背景
(1)張居正變法改革
(2)東林清議運動
(3)國本立儲案與明末三案
2. 明末的經濟社會背景
(1)明末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
(2)萬曆朝礦稅監之禍與城市人民反抗
運動
3. 明末的學術思想背景
(1)明末科舉制度之腐化與八股文之僵化
(2)明末的學術思想風氣
(六) 憨山大師的生平與著作
1. 明末四大師之交遊關係與復興佛教
2. 憨山大師生平略傳
(1)《年譜》是春秋心法之筆法
(2)憨山大師的生涯與行誼
3. 憨山大師的著作
(1)憨山大師著作一覽表
(2)憨山大師著作之簡要說明
(七) 憨山德清三教調和論的理論基礎
1. 憨山德清三教調和論的印決方法:「唯心識觀」--《觀老莊影響論》與《道德經解發題》之判教
(1)對三教的評價與定位:儒家涉世,道家忘世,佛家出世
(2)從「法界心」中流出與還歸一切諸法
(3)三教之權實施設:孔子--人乘止觀之聖,老莊--天乘止觀之聖,佛--超人天乘止觀之聖
(4)三教行本以「人道」為鎡基,宗趣以「離心意識」為終極
2.《夢遊集》中,關於三教調和的概念之綜合討論
(1)綜說三教一點「真消息」--性真之涵養
(2)「人人皆可成堯舜」,「人人皆可成佛」之存在根據
(3)「孝名為戒」的報恩思想之關連--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4)「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心與諸佛同體無二.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八) 憨山德清之融貫道,佛二家思想以論「中和」
1.《春秋左氏心法》之類比三教心法
2.《大學綱目決疑》之融貫三教工夫論
(1)「三綱領」--以「自性本體」為中心思想
(2)「定靜安慮得」的修道工夫次第之妙解與洞見
(3)「八條目」之詮釋,賦以《大乘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之詮釋格局
3.《中庸直指》之「體用合一論」的建立
1.《中庸》首句之解釋
2. 「慎獨」之義,解之以道家的莊子思想
3. 「中和問題」之解答--「中庸」與「中和」之辨別,並以「舜不告而娶」,「孔子之悔」為範例
4. 「誠的哲學」之疏解,發揮「一性之真」的涵義
(九) 憨山德清之融通儒,佛二家思想以論「真宰」
1. 憨山德清《老子道德經解》之主思想
(1)以佛教《楞嚴經》比擬老子《道德經》,以言「氣化論」
(2)扣緊「自性本體之性真」,運用「性真←→情偽」之詮釋模式,以闡明《道德經》之工夫論
(3)「道德之辨」,以「修其性真」為判斷之準據
2. 憨山德清《莊子內篇註》中心思想
(1)憨山德清理解之《莊子》內篇各篇大意與相因次第
(2)「真宰」,「真君」之融通主軸與「禪門參究功夫」之擬配
(十) 憨山德清之融攝儒,道二家思想以論「佛性」
1. 德清註疏佛教諸經論,概以「《楞伽經》--《大乘起信論》」的格局來貫串
(1)《起信論直解》之性相會通的詮釋體系:「如來藏心」與「阿賴耶識
」和合之佛性
(2)「《楞伽經》--《大乘起信論》」的格局之廣泛運用
2. 德清對般若空宗與唯識有宗之理解,援之以真常心系統
(1)《金剛經決疑》,《般若心經》:般若體性之「空色相即」的要義
(2)《肇論略注》:「性理實智」與「事理權智」之即體即用論
3. 憨山德清開示的禪淨雙修之宗教實踐方法
(1)禪宗參公案,看話頭之修行工夫論
(2)淨土宗審實念佛,觀想之修行工夫論
4. 教禪一致與性相融會之調和理念
(1)教禪一致,繫乎「一心」
(2)「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如來藏緣起說與阿賴耶緣起說之會通
(3)真如體遍,無明體空之「無情佛性說」
點閱次數1318
建檔日期2001.03.02
更新日期2023.01.09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26321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