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菩薩的「十種法界」學說之研究--以中邊分別論為中心 |
|
|
|
作者 |
葉阿月
|
出處題名 |
TOHO
|
卷期 | n.6 |
出版日期 | 1990.08 |
頁次 | 99 - 133 |
出版者 | 台灣大學哲學系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736
|
關鍵詞 | 十種法界;十種波羅蜜多;菩薩道;自他平等性;大我性;自性清淨;十平等清淨心意樂;四自在;清淨國土;葉阿月;Ten dharma-dhatus;Ten paramitas;Bodhisattva's Practice;Atma-para-samata;Mahatmata;Prue nature;Ten cittasaya-visuddhi- samata;Four self-powers;Pure Kingdom; |
摘要 | 「法」(Dharma)與「界」(Dhatn)的兩術語在印度哲學及宗教中各有種種語義,而此兩字連為「法界」(Dharma-dhatn)此術語則出現於阿昆達磨及大乘經論中,當然具更多的意義與特質,因此在本論文第一節為處理此諸學說,而舉出「阿昆達磨集論」,「俱舍論」及「瑜伽師地論」等所說的16及64等的諸法,其次說明「中邊分別論」,「大乘莊嚴經論」,「瑜伽師地論」及「攝大乘論」所說的空性,真如,無相,實際及法身為法界的同義語,及為圓成實性,大我性及如來藏的特質. 在第二節所論述的「中邊分別論」等的十種法界的學說是本論文中的最重要部分; 於此提供兩圖表以示「中邊分別論」,「攝大乘論」及「成唯識論」的十種法界與十障礙,十波羅蜜多與十地的關係,然後把此第二節分為十細節以便比較與說明「中邊分別論」與「攝大乘論」所說的十種法界等諸學說,在第一細節處理第一法界(遍行義)的空性與真如等,尤其說明「自他平等性」的重要性與「四平等心」的關係. 因瑜伽行者實踐此諸學說,而能滅諸障礙並進入菩薩第一地的「見道」位. 所以在其次六細節說明「修道」(從第二法界至第七法界及其諸地)的重要學說. 於此瑜伽行者為聞佛法把自己投入火坑等,經此修行而具十種「平等清淨心意樂」,以致悟入佛菩薩與自己是平等的一味性,因此在最後三細節解釋實踐自性清淨及四自在(無分別,國土清淨,智,業)的重要學說; 因它能使瑜伽行者在此世界中實現巧妙活動以便救度眾生及淨化國土. |
點閱次數 | 634 |
建檔日期 | 2001.04.18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