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以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的我與無我
作者 楊郁文 (著)=Yang, Yu-wen (au.)
出處題名 由人間佛法透視緣起, 我, 無我, 空
出版日期2000.08.10
頁次153 - 251
出版者甘露道出版社
資料類型專題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本論文原發表於:《中華佛學學報》 第二期, pp.1-63 (1988年10月); 修訂於:2000年1月21日.
關鍵詞我; 無我; 無我想; 我慢; 我欲; 我使
摘要「無我法門」是佛教的重心,佛法的心要,惟獨「離常又離斷的無我法門」堪任簡別異學; 可是,佛陀處 '中道' 所說:「有業報而無作者 (,受者).」如是無我法門,甚深難見,難通達. 加上「我」「無我」各有歧義,只從漢譯經典 '我','無我' 字面上望文生義,很可能產生誤解; 不能如實知「第一義諦之 '無我'」,不能如實觀察「空相應,緣起隨順的 '我'」,亦不能善解「世間名字,平等假名所說 '我'」. 甚至,和外道同流,落入「惡取 '無我'」,或是漏習增上,直取 '真我' 與外道合污.

背離緣起而絕對地 '惡取無我' 與 '妄執有我',導致有漏的 '生死流轉'. 現觀緣起性,相,相對地如實知:有 '緣起的,相對的我',沒 '自有,常存,絕對自在的我',纔能如法修行,得正覺,自作證涅槃.

為自求正覺解脫,須品深觀「無我,無我所,無我慢繫著使」,得以體驗自利; 為度化解脫天下有情眾生,須與空相應,能隨順緣起開覺凡夫,作業),纔能廣行利他.

「我」與「無我」多義,不只漢文很難辨別所指何義,在梵語,巴利語,亦具同樣的困境.

本文依據北傳《四部阿含經》,參考南傳《Pa~ncanikaayaa (五部經典)》,分析「種種我見,我所所見之內容」,列舉「種種無我,無我所之觀察法」,指出「捨斷我見,我所所見,我慢繫著使的行法」; 冀望有助讀者「分證無我,無我所」,乃至「究竟我慢盡」,作證現法涅槃.

目次一. 導言
(一) 無我法是本末如來之所說
(二) 離常又離斷的無我見可以簡別異學
(三) 無我甚深難見又須通達
(四) 「我」,「無我」多義又內容不單純
(五) 本文緣起

二. 無我對一般眾生引起困擾
(一) 世俗生活裡「無我」產生的困擾
(二) 宗教生活裡「無我」引起的困擾

三. 眾生為何懷疑,怖畏,不喜無我
(一) 無我甚深難見
(二) 眾生積習「我」「我所」

四. 世尊為何開示「無我法門」
(一) 令眾生捨斷我見的毒害
(二) 令眾生得盡諸漏究竟涅槃

五. 世尊開示無我法門的時代背景
(一) 我 (Attan,attan,aham asmi) 之追求
(二) 人 (有情) 為什麼會追求我
(三) 人 (有情) 為什麼要追求我
1. 凡夫求安心
2. 異學求解脫
3. 佛教求漏盡涅槃
(四) 古印度探究我的經歷
(五) 追求我之結果 -- 「我」的定義
1. 異學之「我」的定義
2. 佛教之「我」的定義
(六) 梵,漢「我」的字義及語源
1. 'aatman (我)' 之語源
2. 'attan (我)' 的語源
3. 'aha^m (我)' 的來源
4. 漢字「我」之字義及字形演變

六. 從何,於何,因何 見我,我所
(一) 從六識生我,我所見
(二) 於五陰見我,我所
(三) 因無明觸於陰,處,界見我,我所

七. 種種「我」的同義語

八. 計我的形式
(一) 對現在之我有何異計
1.《雜.1169 經; S.35,205 Vii.naa (琵琶) 經》
2.《雜.103 經; S.22,89 Khema (差摩) 經》
3.《雜. 43 經; S.22,8 Upaadaa-paritassanaa (取著 -- 恐怖) 經》
4.《雜. 45 經; S.22,47 Samanupassanaa (隨見經)》
5.《增. 13,4 經》
(二) 於二或三世計我
1.《雜. 57 經; S.22,81 Paarileyya (波陀聚落) 經》
2.《雜.1168 經; S.35,207 Yavakalaapi (麥把經)》
3.《雜. 984 經; A.4,199 Ta.nhaa (渴愛經)》
(三) 於色,身,想,受起種種我見
(四) 「即陰」的其他我見
(五) 「離陰」的我見
(六) 俱生的我見,我慢,我欲,我使
(七) 計我「表解」

九. 無我的觀察
(一) 「即」陰,處,界 觀察無我
(二) 「離」陰,處,界觀察無我
(三) 從陰,處,界的「和合中」或「一一中」觀察無我
1. 從陰,處,界之和合中觀察無我
2. 從陰,處,界之一一中觀察無我
(四) 任何「時,空,狀態的」陰,處,界都觀察無我
(五) 由諸行「緣起,生滅」觀察無我
(六) 由「無常,非一」觀察無我
(七) 由「苦」觀察無我
(八) 從「非主 (不自在)」觀察無我
(九) 觀察「無我」與「空」

十. 「無我」的範圍
(一) 無我
(二) 非我所
(三) 無我,無我所; 非我,非我所
(四) 無有 我見,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五) 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
(六) 不見色是我,色異我,我中色,色中我
(七) 不觀我有色,不見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不見色是我所,我是色所,不計色為我
(八) 不計我見色,不計眼我所,不計相屬
(九) 無我處所及事都無所有
(十) 受非我,非受非我,受法非我
(十一) 不起塵,不熾然
(十二) 排除其他種種我的邪見
(十三) 斷,知我見,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十一. 分別「正見的無我」與「邪見的無我」
(一) 邪見的無我
1. 惡取無我
2. 斷見的無我
3. 部分無我
(二) 正見的無我
1. 離常又離斷的無我見
2. 一切法無我
3. 證無我而不住著無我

十二. 釋尊處處說「無我」亦有說「我」; 異學多說「有我」亦有說「無我」
(一) 釋尊說「無我」
(二) 釋尊說「我」
(三) 異學說「我」
(四) 異學說「無我」
(五) 如實知有「我 (aha^m),己 (attan)」與無「我 (aham asmi; aya^m aham asmi),我(attan)」
(六) 無我而有作業受報
(七) 釋尊有時不記說「有我 (atth'atta)」,「無我 (natth'atta)」

十三. 無我行
(一) 日常生活上之無我行
1. 日常生活中覺察無我
2. 日常生活中覺知無我
(二) 專精禪思無我
(三) 由漸修除去「我見 (attan; ayam aham asmi)」,「我所見 (attaniya; idam me)」,「我慢使 (maanaanusaya)」

十四. 自證無我
(一) 一種子道,斯陀含,須陀洹所證無我
(二) 阿那含所證無我
(三) 阿羅漢所證無我

十五. 結言
ISBN9579789916
點閱次數878
建檔日期2002.10.29
更新日期2016.07.2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28472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