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維摩經與東晉士人的生死觀
作者 劉楚華 =Liu, Tsu-hua
出處題名 鵝湖月刊=Legein Monthly
卷期n.235
出版日期1995.01
頁次24 - 30
出版者鵝湖月刊社
出版者網址 http://www.oehu.org.tw/Oehu.htm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為香港浸會學院中文系講師
關鍵詞維摩經=維摩詰經=Vimalakirtin-irdesa=Vimalakirti Sutra; 生死=Samsqra=birth and death=rebirth and redeath=life and death
摘要 生死,是一個古老的課題。古代道家不諱談死,而就此論說最多最深入的就莫過於莊子了,他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出發,主張人對待死要如同接受生一般,都要以安順自然的態度處之。儒家精神挺拔,少談死,終日乾乾,努力在社會上建樹人「生」的正面價值,只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莊子「齊生死」的智慧,則為古代思想豎立另一面的理性精神,儘管人有死亡的極限,只要循著自然的法則,仍然可以冷靜地掌握自己的生和死,中國人也由此而發展出實用的養生哲學。
直至魏晉南北朝,另一個失道的亂世,由於災難與死亡的籠罩,生死重新成為時代探討的課題。現實太多的苦痛和恐懼,令人無法再保持安然處之的姿態,人們渴望徹底的解脫、嚮往超越的世界,宗教成為生命的新盼望,於是神仙道教與佛教思想興起。魏晉玄學理論上標榜老莊的人生理想,但是,以魏晉政治環境,個人與社會間無法調和的矛盾,令整個時代氣氛抑壓,知識分子普遍具哲理的慧悟,然而哲理的認識似乎無助於消解現實人生的困惑又極為多情敏感,愛生活、美姿容、重藝術、惜英才、傷早折…。東晉,是玄學轉向佛學的分水嶺,又是仙道理論形成的初階段,在這段轉化過程之中,可見思想界在生死的問題上,交疊著不同的角度,其間早由莊子所提出有關的生死概念、命運一直被申延借用,為仙、佛的觀點服務,各自發揮不同的人生理論。
本文試圖以東晉流行維摩經的現象為視點,略窺其間理論過渡與轉移的軌跡。


ISSN18133738 (P)
點閱次數429
建檔日期1998.04.28
更新日期2020.02.04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295190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