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吳汝鈞
|
出處題名 |
國際佛學研究=Annual of International Buddhistic Studies
|
出版日期 | 1991.12 |
頁次 | 23 - 48 |
出版者 | 國際佛學研究中心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禪宗=Zen Buddhism=Zazen Buddhism; 惠能; 六祖壇經=The Sixth Patriarch's Sutra; 無念; 無住; 無相; 自性; 三三昧 |
摘要 | 本文主指出,決定禪之所以為禪的特質的要素,應不 是「直指本心,見性成佛」,不是禪定,不是平實的生活情 懷,那麼是甚麼呢? 作者由「佛性」與「無住」兩觀念探源 而下,探尋出:第一. 般若智 (空) 之所本「應是心體」, 就是佛性 (不空),即如來藏,故透過具體實踐方式之展示 而「預認一種主體性」,無非「無的實踐」,南宗禪正是發 揚此「不取不捨」的妙用而依附於佛性上.
第二. 對境隨念隨忘的無念,不取心境相狀的無相,心 不住法的無住,是為「真如自性」 (主體性的活動),真箇 念,相,住,皆「無一物」. 所以,作者慎重宣說:不取不 捨與無一物思想「成就了禪的主體性」,也逼出其特質為不 二或無二. 故《壇經》所展示的南宗禪的無之哲學與實踐的 特質勿寧在此.
最後作者提出「不是不立文字,而是不取不捨文字」之 特別見解,也附帶評介了日本禪學宗師久松真一. 認為用「 無相的自我」,不如用「無的主體性」說禪的精神主體,來 得恰當! 這篇文章,扭轉了某些過份實體化的佛學主體性觀 念,實有更深廣的議題,可引借此文論點以資反省. |
點閱次數 | 421 |
建檔日期 | 1998.04.28
|
更新日期 | 2018.01.23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