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台灣的宗教與文化
作者 王見川 ; 李世偉
出版日期1999.11.15
頁次424
出版者博揚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書籍=Book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叢書系列:人文系列
關鍵詞佛學研究; 台灣佛教史=Taiwanese Buddhist History;
摘要台灣的宗教信仰相當多元豐富,不僅儒釋道耶回五大宗教並存發展,還有生命力旺盛的各種民間宗教與信仰活動,充斥於日常生活中,形成一個眾聲喧嘩的宗教世界,如將台灣形容為一個「宗教的百貨櫥窗」當不為過。面對這些紛然並立的宗教信仰,該如何去理解,學界依其不同的學科與方法進行探討。和社會學科長於理論建構相較,歷史學更著重於實證研究,並依此掌握其常態與變化之跡象。近年來,台灣學界的兩位新銳王見川、李世偉依此路徑進行台灣的宗教研究,並取得可觀的研究成果。

本書的特點大致上可以分成以下四點來談:
一、資料豐富詳盡:
眾所週知的,歷史的論述是以史料為基礎,新史料的出土與運用,也將成就新的論述,民初國學大家王國維在一次的演講中曾說:「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現」,此話或有誇大處,但新史料的問世得以拓寬研究者視野,卻是無可置疑的。宗教史的研究也不例外,在中國亡佚而於日本保存的唯識學文獻的重新傳入,刺激了佛學研究的新境界;敦煌佛學、道教、摩尼教資料的發現,則改變了過去宗教史方面的舊說;清宮檔案的公佈,與明清寶卷的搜集,開拓了近代民間宗教的新領域。

作者所開發運用的史料,及因此作出的論述,固然不能與這些前輩的成就相提並論,但對台灣宗教發展的釐清與再認識,是有相當助益。大體而言,書中論文大量運用官方檔案、報紙、期刊雜誌、方志、善書等資料,在書中附有一篇〈光復前(1945)台灣鸞堂著作善書目錄〉,是目前相關書目資料最完整的介紹。值得一提的是《台灣日日新報》的運用,這份日據時期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內容包羅萬象,除例行性的官方通告與新聞外,還大量刊載許多宗教、民俗、戲曲、游藝等活動,對了解當時的庶民社會與文化有必然的助益。這二本書的絕大多數論文,都充分的運用這分資料,也藉這分資料獲得許多突破性的發現,讀者細讀後當能有所體會。

二、考證精確詳密:
歷史論述須立基於可信史實,故對史實的辨正分判,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夫,王、李二人皆有出色表現,尤其王見川更被台灣知名的佛教學者江燦騰譽為:「目前關於宗教文獻收集和考辨工夫,以同年齡的表現相比,實超越近代最富盛名的宗教學者陳垣先生」。本書中,作者建基在大量的開發史料,展開周詳細密的考證工夫,澄清許多宗教史上的疑團或誤解。例如西來庵一向被視為齋堂,「西來庵事件」也多被凸顯其政治意義,但有關宗教意義的討論一向薄弱,我們經由報紙、鸞書等資料的分析與理解,才知道西來庵其實是一個鸞堂。而「西來庵事件」發生後,促成日本當局大規模的宗教調查與台灣宗教界的聯合組織(參見〈西來庵事件與道教、鸞堂之關係〉一文)。

三、研究視野寬闊:
除循一般宗教史的研究路徑外,作者也希望能開拓一些過往為人所未嘗留意的課題。然而,作者並非刻意要標新立異,專走偏鋒,因這些研究課題不單是在台灣宗教史上,甚至在社會史、文化史都有極重要地位,只是由於種種原因,被學界長久的忽視罷了。例如儒、釋、道三教一向並稱為中國的主要宗教,但對儒教的討論,始終圍繞著「儒家是否為一宗教」打轉,研究課題多半局限於儒教領導人物的思想、經典、事蹟,未見其餘。殊不知台灣在清末以來,已發展出明確宗教型態的儒教結社,其中尤以鸞堂為著,李世偉在「儒教篇」的相關文章對此探討頗多,並放在中國近代儒教宗教化,及華人地區孔教結社的脈絡來看,開啟了一個新的研究視野,讀者可自行參考。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面向,是各宗教的交涉互動,中國社會對宗教的觀念一向寬鬆,加上台灣由於諸多內外環境的影響,各宗教間相互交涉的情形相當普遍的。例如清代以來,有在家佛教之稱的齋教,原本便與佛教關係密切,日據時代幾個重要齋教領袖,如黃玉階、廖炭、許林等,皆與佛教相善;又因齋教勢力極大,許多佛教界著名法師均因齋教,而得以親近佛緣,如善慧、妙果皆出自齋教龍華派。又如日據時代許多鸞堂的鸞生,同時也是詩社的成員、書房的教師,或善社的宣講生,這些看似複雜的角色也不難理解,因其多是儒教信徒與傳統漢文化支持者(參見〈日據時期台灣的儒教運動〉),這些課題對開拓宗教研究的視野,應是有所助益的。

四、選題別出心裁:
作者在本書中也企圖開發一些新的研究題裁,提供學界加以思索。例如目前社會人文學界相當熱門的「認同」課題,過往研究者多汲汲於從政治、族群等面向討論,作者卻另闢蹊徑,從宗教角度切入,探討日據時代的台灣佛教,在殖民統治下面對日本佛教與中國佛教,如何肆應與選擇。作者認為佛教界的認同與一般知識分子不同處在於:知識分子或一般社會領導階層,可依個人思想、立場,而作認同上的選擇,但佛教界須考量整體僧團和教界的生存發展,個別自主性較弱。日據時代,經現代化改革的日本佛教雖有其吸引人處,但其肉食妻帶的特質,則難為台灣所接受,故許多修行方式還是保留中國大陸的模式,加上太虛法師的改革理念漸獲台灣教界認同,遂得以維繫中國佛教的基本特質,其論述深刻可信,值的玩味再三。(參見〈日據時期台灣佛教的認同與選擇──以中台佛教交流為視角〉一文)。

台灣宗教史的研究在90年代的發展,不論在質量上都有顯著提昇,新的研究視野、方法、資料不斷推陳出新,新進的研究者也竭盡所能地逞其屠龍之術,其研究成果相當可觀,也自然強烈地衝擊傳統的宗教史研究。在20世紀,也是90年代最後一年呈現此一著作,未必會帶來什麼世紀末的震憾,但對台灣宗教史的研究絕對可以帶來一番新氣象,期待識者方家不吝口舌筆墨,多多提出批評指教。
ISBN9579771014
點閱次數1127
建檔日期2004.02.20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00961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