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從禪數到性空 ── 論道安對安世高禪數思想的傳承與超越=From Dhya-na-Contemplation to Emptiness: Tao-an' s Reinterpretation of An Shikao' s Thought |
|
|
|
作者 |
涂艷秋 (著)=Tu, Yen-chiu (au.)
|
出處題名 |
漢學研究=Chinese Studies
|
卷期 | v.21 n.2 |
出版日期 | 2003.12.01 |
頁次 | 77 - 109 |
出版者 | 漢學研究中心 |
出版者網址 |
http://ccs.ncl.edu.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附註項 | 全文見 http://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1_2/p077_110.pdf |
關鍵詞 | 空性=Emptiness=Sunyata=Sunnata; 道安; 安世高; 禪數思想; 般若思想 |
摘要 | 歷來研究釋道安者,大多將其思想分為 「般若」與「禪觀」兩部分,前者用以說明他對佛教教理的解釋,後者則用來說明他對佛法踐履的看法。一般而言,實踐的基礎立足於對教理的理解,而對教理的理解,則足以決定修行的方向與方法。但吾人如果仔細檢視道安思想時,會發現其禪法承自安世高,而安世高禪法,是屬說一切有部 (小乘的一支) 的系統;但他對教理的理解,又是屬般若經系統。如此一來,一則會導致知在般若、行在小乘的奇特模式,二則是在這個奇特的模式當中,大乘的理想如何與小乘的修行法門結合?小乘的實踐方法如何完成大乘的理想? 經過仔細分析,可知安對安世高禪法並非完全承襲,早期他一方面接受安世高將世界分為現象層與本體層;但另一方面,他卻完全排斥禪數修行的終極目標--只為一己的「無為度世」,「不復還在世間」,而極力主張「不言而化,故無棄人,不疾而速,故無遺物」的大悲本懷。到了晚期,他雖仍認為「寂」.「本」是存在的,但此時的寂本已不再是可執可馭、相對於現象界的寂然之境,而是 「湛爾玄齊」.「本末等爾」的真如了。 由此分析,吾人可以明白道安是如何的融會般若思想,與安世高的禪數之學,從而也解決道安的本無,是否等同鳩摩羅什所傳之 「空」的爭論。
|
ISSN | 02544466 (P); 02544466 (E) |
點閱次數 | 537 |
建檔日期 | 2004.02.20
|
更新日期 | 2019.12.17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