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原始佛教的心身觀=Conceptions on Mind and Body in Original Buddhism
作者 曾錦坤 (著)=Tseng, Ching-kuan (au.)
出處題名 國立編譯館館刊=Journal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卷期v.30 n.1-2
出版日期2001.12
頁次19 - 34
出版者國立編譯館
出版者網址 http://epublish.hyweb.com.tw/NICT/home.jsp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單位:中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關鍵詞緣起=conditions=pratitya-samutpada=paticca-samuppada; 因果=Cause and Effect; 空性=Emptiness=Sunyata=Sunnata; 業=Karma=Kamma; 輪迴=Reincarnation=Rebirth=Samsara; 五蘊=panca-skandha=panca khandha; 原始佛教=早期佛教=初期佛教=根本佛教=Early Buddhism=Primitive Buddhism; 唯心論
摘要 本文主要討論三個問題。第三小節,從五陰無我談起,漸次引申到五蘊皆空,這些都是佛陀已說的教理,《阿含經》中有憑有據。「部派佛教時代,大部分的部派皆以合成身心的五蘊法是真實的,而由五蘊組成的人才是不實在的,但原始佛教是說五蘊亦是無我。」部派曲解佛意,反而是一種歧出。龍樹法我兩空、緣起性空的理論,才是佛陀意旨的繼承與發揚。世間宗教哲學觀有,佛教觀空,別樹一幟,這是很特殊的。「空」不是事物內在的本質,而是對事物整體性質的一種描述,我們謂之抒意字。說這些,是為了解釋心身本質的問題。
  第二小節,心身起源的問題。原始佛教主張業力不失、三界六道、輪迴不息。此中有繼承,有發展與修正;無我論是佛陀說法的一大特色。由業力感召以產生心身,根身是正報,器界是依報。心性與存有,一次解決;這在世界各大哲學系統中,也是很獨特的。佛陀雖不明言,但是我們未嘗不可依學說的性質進行判斷;這就是所謂創造性的詮釋。業力不失,世相常住;筆者認為,在佛教各大系統中,業感緣起說是最能答覆儒者「法之存在的必然性」與「生生不已」的質疑。
  第四小節,為「不昧因果」進一解。心性與存有分言,主心與客物並論;希望能為佛教徒解開「大修行人不落因果」的迷惑,而這也是心身關係的一環。
目次一、前言 19
二、心身的起源:業感緣起 21
三、心身的本質:五蘊皆空 26
四、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 29
五、結論 33
ISSN10160574 (P)
點閱次數229
建檔日期2004.02.27
更新日期2019.12.19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10532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