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般舟三昧經》的研究
作者 釋心宏
出版日期1998.06
出版者中華佛學研究所=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出版者網址 http://www.chibs.edu.tw/
出版地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校院名稱中華佛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釋惠敏
畢業年度87
關鍵詞支婁迦讖; 佛身; 念佛; 般舟三昧=常行三昧=Pratyutpanna-Samadhi; 慧遠; 羅什; 般舟三昧經=Pratyutpannasamadhi Sutra; 念佛三昧=般舟三昧=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常坐三昧=Ekavyuha-Samadhi; 三摩地=三昧=Samadhi
目次一. 緒 論
(一) 研究動機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資料
1. 近代研究成果略述
2. 本文之重點
3. 本文之目的
(四) 全文結構分析
二.《般舟三昧經》的內容分析
(五) 1. 關於本經的成立與譯者
2. 譯經史上的《般舟三昧經》
3. 漢譯四版本的成立順序
4. 藏譯與漢譯四版本的章節比對
5.《般舟三昧經》(三卷本) 內容與架構之分析
6.《般舟三昧經》的特色
(1)定中見十方佛
(2)見佛而不執著
(3)能證阿鞞跋致
(4)見佛後能請法
(5)結合般若思想
(6)包含五種念佛
(7)表現二身思想
三.《般舟三昧經》中的佛身觀 -- 以阿彌陀佛觀為例
(六) 佛身觀的形成原因
1. 佛陀遺物的崇敬
2. 多佛觀念的開展
3. 法身常住的信念
(1) 經法與戒律是法身
(2) 五分法身是常住
(3) 觀諸法空是為見佛法身
(七) 多佛思想的演變
1. 過去佛:一佛,七佛,二十五佛
2. 未來佛
3. 賢劫千佛
4. 現在十方諸佛
(八) 佛身論的種類
(九) 本經的佛身觀
1. 包含過去,現在佛
2. 包含十方佛
3. 包含二身的思想
(十)《大智度論》的佛身論
1. 就二諦角度
2. 就緣起性空的角度
3. 就無量妙用的角度
(十一)《攝大乘論釋》的佛身論:
1. 法身,報身,應身
2. 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
(十二) 結論
四.《般舟三昧經》的修行觀--以《般舟三昧經》,《觀佛三昧海經》為中心
(十三) 念佛三昧的內容
1. 念佛三昧的定義
(1) 念佛和念佛三昧
(2) 見佛和觀佛三昧
(3) 念佛三昧的內涵
2. 般舟三昧的定義
(1) 般舟三昧語詞的分析
(2) 般舟三昧和觀佛三昧的異同
(3) 般舟三昧內涵的特色
3. 念佛方法的分類
4. 般舟三昧的修行次第
5. 念佛三昧的功德與利益
(十四) 般舟三昧的念佛方法:
1. 稱名念佛
(1) 定義的說明
(2) 歷史的演變
甲,原始經典
乙,大乘經典
(3)《般舟經》系與《阿彌陀經》系之比較
(4) 稱名念佛殊勝之因:
甲,深契實相之妙理
乙,展現彌陀之弘願
丙,普被三根之妙機
2. 觀像念佛:
(1) 定義的說明
(2) 佛像的重要性
(3) 歷史的演變
(4) 觀像相法
(5) 觀像的次第
(6) 以四念處,不淨觀契合
(7) 以眉間白毫相為主
3. 觀想念佛
(1) 定義的說明
(2) 觀一佛
甲,樂逆觀者
乙,順觀相者
丙,生身觀 -- 法身
(3) 觀十方佛
甲,理論依據
乙,觀想次第
丙,與般若相應
4. 唯心念佛
(1) 定義的說明
(2) 思惟的過程
(3) 理論的根源
(4) 譬喻的說明
5. 實相念佛
(1) 定義的說明
(2) 實相的殊勝
(3) 諸法實相觀
(十五) 結論
五. 談羅什與慧遠對「般舟三昧」看法之異同
--以《大乘大義章》為中心
(十六)
1. 前言
2.《大義章》的概略介紹
(1)《大義章》的簡介
(2)《大義章》的架構
(3)《大義章》的重要性
(4)《大義章》的思想特色
(十七) 羅什詮釋念佛三昧的時代條件與理論基礎:
1. 時代條件
(1) 外緣
(2) 內因
2. 理論基礎:
(1) 般若中觀
(2) 大乘禪觀
甲,禪與智的結合
乙,實相禪法
3. 對念佛三昧的詮釋:
(1) 念佛修持的次第
(2) 見佛的種類與比喻
(3) 十方佛的觀法
(十八) 慧遠詮釋念佛三昧的時代條件與理論基礎:
1. 時代條件:
(1) 師承道安
(2) 領導地位
(3) 結社念佛
(4) 思想特色
2. 談《法性論》的觀點:
(1)《法性論》的定位
(2)「法性」二字的含義
(3)《法性論》的特色
(4)《法性論》的影響
3. 談<念佛三昧詩集序>與<佛影銘>的理論:
(1) <念佛序>
甲,三昧的定義
乙,念佛三昧的內涵
(2) <佛影>
甲,佛影可以說法
乙,形與影的關係
4. 對念佛三昧的詮釋:
(1) 觀想念佛的重視
(2) 毘曇與禪定的結合
(3) 般舟三昧的提倡
(十九) 羅什與慧遠對「般舟三昧」的討論:
1. 法身理論的簡介
2. 念佛三昧的實踐:
(1) 問
(2) 答
3. 三十二相的修持:
(1) 問
(2) 答
(二十) 羅什與慧遠對「般舟三昧」看法之異同:
1. 相同點:
(1) 就般若實相而言
(2) 就大乘禪觀而言
2. 相異點:
(1) 師承風格上
(2) 修持方法上
(3) 般若實相上
(4) 念佛三昧上
(5) 所依理論上
(二十一) 結論
六. 總結:
參考文獻
附錄
一. 大藏經中「淨土經論」史料之整理
二. 經錄中所出現《般舟三昧經》的詞條之整理--以大正藏第四十九冊,第五十五冊為主
點閱次數923
建檔日期
更新日期2015.12.11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35641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