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唐代中期的僧伽制度 -- 兼論與其當代社會文化之互動關係=The Sangha System of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作者 黃運喜 (撰)=Huang, Yun-shi (compose)
出版日期1997
出版者中國文化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pcc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吉林
畢業年度85
關鍵詞僧侶=Monk; 僧伽制度=Sangha System
摘要《唐代中期的僧伽制度 -- 兼論與其當代社會文化之互動關係》提要本論文涵蓋時間為從安史之亂至會昌法難,為期約九十年間佛教僧伽制度 (僧團) 之變化,因這段時間是中國歷史變化極為快速時期,佛教亦不例外. 若能釐清此期僧團之變化,對日後會昌法難的發生,及佛學義理與儒學思想會通,宋代理學淵源等研究助益甚大. 全文共七章及結論,其大綱如下:第一章:<緒論>,分二節,對主題架構作概略性敘述,並追述印度佛教僧伽制度的建立與特質. 第二章:<安史之亂前後的僧伽制度>,分三節. 敘述佛教傳入後我國僧伽制度的建立與演變,唐玄宗的宗教政策,安史之亂對中晚唐佛教的影響. 第三章:<主僧團的地域分布>,分三節. 探討安史之亂前後主僧團在各地的消長,配合宗派興衰及人,地環境生態等空間因素,分析本期宗派佛教發展趨勢. 第四章:<僧團的內部結構>,分四節. 敘述傳統僧團的內部結構,叢林制度建立的背景,禪宗僧團組織及運作情形,比丘尼僧團的建立與特質. 第五章:<唐代的僧政管理與政教關係>,分三節. 說明唐代的僧官制度,僧團律令在政治層面中所屬地位,國法與戒律之兩難及調適問題,上層社會的政教關係. 第六章:<僧團的教育制度>,分三節. 從寺院教育特質看僧侶的義學教育,世學教育,社會教育,參學行腳等,說明佛教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第七章:<僧團的社會功能>,分三節. 以僧團所從事的社會福利事業,及與社會各階層關係,彰顯佛教外顯功能. 結論:針對上述各章節歸納重點及關連性作為論文總結.

目次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論文架構
第二節 佛教僧伽制度的建立與特質
第二章 安史之亂前後的僧伽制度
第一節 佛教初傳至唐初僧伽制度的發展
第二節 唐玄宗時期的宗教政策
第三節 安史之亂對中晚唐佛教的影響
第三章 僧團的地域分布
第一節 佛教入華路線僧團分布-以高昌,敦煌為例
第二節 唐代中期內地主僧團的分布
第三節 佛寺與僧團分布的區位分析
第四章 僧團的內部結構
第一節 叢林制度建立以前的內部結構
第二節 叢林制度建立的背景
第三節 <禪門規式> 與禪宗僧團組織
第四節 比丘尼僧團的建立與特質
第五章 唐代的僧政管理與政教關係
第一節 僧官制度的演變
第二節 國法與戒律間-唐代僧團律令分析
第三節 上層社會的政教關係
第六章 僧團的教育制度
第一節 寺院教育的特質與義學教育
第二節 世學參學行腳
第三節 社會教育
第七章 僧團的社會功能
第一節 佛教從事社會福利事業的背景
第二節 以悲願為基礎的社會福利事業
第三節 僧團與社會各階層的關係
結論
參考書目
點閱次數647
建檔日期2000.12.14
更新日期2023.01.05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39008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