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潘桂明
|
出處題名 |
慈光禪學學報
|
卷期 | 創刊號 |
出版日期 | 1999.10 |
頁次 | 237 - 252 |
出版者 | 慈光禪學研究所 |
出版者網址 |
https://www.fozang.org.tw/graduate.htm
|
出版地 | 臺中縣, 臺灣 [Taichung hsien,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漢傳佛教=大乘佛教=北傳佛教=Mahayana Buddhism; 無明=avijja=avidya; 智顗=智者大師=天台大師; 修行; 佛教; 佛性=Buddhahood=Buddha-gotra=Buddha Nature=Buddha-dhatu; 佛; 止觀=Shamatha and Vipashyana; 大乘 |
摘要 | 天台佛教的核心是止觀學說. 止觀學說與具體實踐最為密切者,是其中的「一心三觀」說. 本文分析了智者大師確立從「次第三觀」到「一心三觀」的認識深化過程,同時指出「次第三觀」與「一心三觀」內在的辯證關係. 在對智者所說的「心」予以深入辨析的基礎上,作者認為,「一心三觀」的最終目的,是要證實「一念無明法性心」,而其實踐意義,則在指出人們於止觀實踐中破除無明,顯示法性,實現「還源返本」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由「一念無明法性心」,發展出智者晚年的「性具實相」說和「性具善惡」說. 本文側重分析了予人們的修行活動以較大指導意義的性具善惡說. 指出,智者的根本用意,是要以此引導人們,從佛性平等的原理出發,關注和加強止觀修習. 因闡提與佛的區別不在性具方面,而在修習方面,即「闡提斷修善而不斷性善,佛斷修惡而不斷性惡」. 本文最後認為,天台佛學對傳統文化思想的適應,體現為止觀學說的方便法門. 智者在完成性具善惡說的過程中,以傳統的哲學概念,結合大乘佛教思維方式,對「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等說,作出有力論證,具明顯的道德實踐意義. 這為爾後的天台學者堅持佛學與儒家思想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目次 | 一. 「一心三觀」及其要義 二. 性具善惡與止觀修習 三. 止觀修習與傳統文化思想 |
點閱次數 | 616 |
建檔日期 | 1999.12.20
|
更新日期 | 2017.07.19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