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至五世紀罽賓禪法的「念佛觀」--以鳩摩羅什與曇摩密多所譯禪經為主
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四至五世紀罽賓禪法的「念佛觀」--以鳩摩羅什與曇摩密多所譯禪經為主
作者 釋宗諭
出處題名 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論文集(第11屆)
出版日期2000.08.27
頁次1 - 19
出版者中華佛學研究所=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出版地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資料類型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附註項作者單位:圓光佛學研究所
關鍵詞念佛觀; 五門禪法; 生身觀; 法身觀; 十方佛觀
摘要兩晉時代的禪籍,多數由罽賓僧人或師承罽賓的僧眾傳入。這些禪典相對早期傳入的禪術之學,其禪觀的實踐步驟,方法及內容有明顯的突破發展,其中鳩摩羅什所譯的《坐禪三昧經》中以「念佛觀」取代舊有的「界分別觀」為其主的開展。本文嘗試對「念佛觀」加以溯源,整理其操作的不同進路,並進一步探討後來的開展。發現念佛觀的開創與以罽賓為化區的有部持經譬喻師有相當關連,念佛觀中的生身觀可推為罽賓禪師的所創的禪法。「念佛觀」的修行方法以像觀,生身觀,法身觀到十方佛觀為主軸,原修聲聞禪法的行者更可由白骨流光或火大觀中轉觀念佛。到法化三昧觀時更出現觀十方三世佛的格局。到五世紀初曇摩蜜多時所傳的「念佛觀」,其觀境更詳密。而依「念佛可除眾罪」的觀點,在禪觀中遇到障礙就要懺悔,經過數十年,到曇摩蜜多時就出現了結合禪觀與懺悔法門的菩薩觀經。

目次一、前言
二、罽賓諸師與兩晉禪籍的翻譯
三、從鳩摩羅什所譯禪經探討「念佛觀」的師承及特色
 (一)「念佛觀」的禪法師承
 (二)念佛觀是罽賓禪師轉進的禪法
四、四世紀末「念佛觀」修持徑路及其開展
 1. 像觀,生觀,法身觀及十方觀是「念佛觀」相承的主軸
 2. 由「白骨觀」轉觀「念佛觀」
 3. 觀「十方三世佛」
四、 以曇摩蜜多為主的禪經看五世紀念佛觀的開展
 (一)繫念額,心,臍,頂,腋,腰見佛
 (二)「觀佛三十事」是由觀佛的正報轉觀佛依報
 (三)從「火大觀」中見佛
 (四)菩薩觀經與懺悔法門的結合
五、結語

附錄一

參考書目
點閱次數397
建檔日期2000.09.08
更新日期2015.04.17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 1995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doi:10.6681/NTURCDH.DB_DLMBS/Collection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44042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