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人間佛教的宗教社會學與現代性問題 -- 以太虛, 印順的問詮釋差異為線索 |
|
|
|
作者 |
賴賢宗 =Lai, Shen-chon
|
出處題名 |
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Thought and Words: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
卷期 | v.32 n.1 |
出版日期 | 1994.03 |
頁次 | 233 - 267 |
出版者 | 思與言雜誌社 |
出版者網址 |
http://taw1963.blogspot.tw/p/blog-page_12.html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類型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使用語言 | 中文=Chinese |
關鍵詞 | 賴賢宗 |
摘要 | 現代中國佛教前進的步伐即是一篇「現代化」改革的故事,這些現代化改革的首要倡導人物是太虛和尚。印順、星雲為太虛的人間佛教的主要繼承者,而影響臺灣佛教至巨。但太虛與印順二者對佛學的本體詮釋學,則有所不同;內在於太虛與印順大乘三系判攝之理論依據,本文由本體詮釋來抉擇和闡釋印度佛學到中國佛學的轉化的關鍵,主要集中於探討空宗之從「般若空」到「中道」到「實相」的內在線索,並和唯識「轉依」說做對比研究,由此做為解明人間佛教的知識論基礎及其宗教社會學意涵的詮釋背景(第一節)。對於人間佛教的知識論基礎,本文在第三節藉由Althusser對「表現的總體性」和「結構的總體性」的區分,指出太虛與印順的「人間佛學」的差異的知識論斷裂,並指出臺灣兼具海洋性文化與大陸性文化的文化體質,更適於印順的強調「性空唯名」,然而這樣的「性空唯名」,並非是唯名論(nominalism)的斷見,而是內含著「從般若空到中道到實相」的內在發展線索,從而有著存有學的向度。關於臺灣的人間佛教的宗教社會學反思,本文第二節也加以探討。涂爾幹以宗教象徵為社會建制與道德心理之中介,韋伯一方面認為宗教之世俗化就是合理化的過程,另一方面則以教贖的內面性意識和世界的合理化之間存在張力,涂爾幹和韋伯的宗教社會學皆和啟蒙運動的重新反思有關,而就海德格對西方思想的存有神學構成和真理觀的批判而言,西方宗教的制度化和象徵化也蘊涵了進一步異化的可能,而建基於不同的本體詮釋之上的佛教則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第四節則將此放於「後現代」的界域加以反思,詮釋現代佛教的現代性,並詮釋人間佛教的本體詮釋學與後現代的關係。 |
ISSN | 02588412 (P); 02588412 (E) |
點閱次數 | 638 |
建檔日期 | 2000.11.22 |
更新日期 | 2019.07.19 |
|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