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智者大師教觀思想之研究=The Study on Master Chih-i's Thought of Chiao-kuan
作者 林志欽 (撰)=Lin, Chih-chin (compose)
頁次1166
出版者中國文化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pccu.edu.tw/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志夫
畢業年度87
關鍵詞林志欽; Lin, Chih-chin; 智者大師; 智顗; 教; 判教; 觀; 止觀; 天台宗; 佛教; Master Chih-Che; Chih-E; Chiao; Division of the Buddha's Teaching; Kuan; Chih-Kuan; T'ien-t'ai School; Buddhism
摘要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具代表性的一大宗,並向以體系恢宏,教理,觀行兼備並美,為人所稱道. 天台宗之開宗大師,整體思想系統之建構者,即是陳,隋時代,稱號「智者大師」之智顗(A.D.538-597). 因此,了解,究明智者大師之思想,無疑地是研究中國佛教 (以至於全體佛教發展) 非常重要的課題. 本文研究之主題,即是智者大師 (簡稱智者) 理論與實踐,亦即教,觀二方面之完備思想. 雖分教,觀而說,實則依教起觀,由觀證教,二者乃一體而相契.

欲明智者之思想,自當對其學行歷程有所了解. 而有關智者之傳記既多,記載亦有所出入. 本文乃取其可信靠者,並加對比與研考,從而得出智者較確切而詳細之學行生涯. 其中亦言及智者之師慧思(A.D.515-577)及天台中土初祖慧文之重要思想.

智者之學行卓絕,博聞強記,綜攝組織能力亦強. 當時之南北朝諸師已有許多家判教說法 (所謂「南三北七」),智者乃於評判各家得失後,超越前賢,組織出更切當而周延之天台教相論. 對此,本文有詳細之分析論辨. 其中於智者言南北教判通用三種教相說之義尤有所釐清而判定其正義.

智者承繼其師慧思之創見,更加推展,開創,建立起完備周詳之理論規模. 智者之講述宏富,內容亦精博. 而其既名高而著,愈到後世,非智者之著作而混為其作者愈多. 本文乃參照前賢之考證,根據其確屬智者之著作而論述之. 然而,智者之主講著,或限於釋經之體裁 (對《法華經》,《維摩詰經》之釋題,文疏),或偏止觀,修禪而說 (《摩訶止觀》,《釋禪波羅蜜》); 或以先已講說,後不重述等原因,未能將其發展完成之全部思想,作一體完整之井然呈現. 此在以教觀完備兼美著稱之天台學,未嘗不是一大遺憾﹗而迄今學界對智者思想之研究亦猶未對其作出全面之整合與系統陳述. 故此本文之主用心即在依於確為智者之著作,匯集其重要諸說,予以連貫統合,建構出智者思想之全體體系. 即以化儀 (教化方式),化法 (教法內容),教,觀雙門 (尤其是四教,三觀說) 而判攝當時傳至中國之大小乘全體佛教.

本文除述及「五時八教,教觀二門,權實,本跡,三種教相」等智者思想之綱目外,對其教義內容分教,觀二門 (又各分化儀,化法) 而論. 教門之化儀特約教部與教相分論頓,漸,不定,祕密之化儀四教,五味 (時),包括通,別五味 (時) 說. 化法部分釋其四教十六門義,並詳論十如,百界千如,一念三千,四種十二因緣,四種四諦,(五種) 三諦,二十一種二諦,一諦,無諦等諸諦理,與人天,藏,通,別,圓四教之證位. 在觀門部分,於化儀論圓頓,漸次,不定三種止觀,並重予定位; 化法則相契於教門而言四教十六觀門,而以三觀為觀行之法要,包括別相三觀與一心三觀. 除三觀之名義外,本文乃詳述三觀之如何破惑證理 (空,假,中三諦與一心三諦). 而三觀行法之始終歷程,正,助之法,智者結成次第之十法而詳備之,是為「十法成乘」之十乘觀法. 四教各以之成就
諸乘之果位. 又,圓教十乘觀法之正行前,復有二十五方便與四種三昧,所觀亦有十境不同. 凡此皆本文所詳. 此外,如五時說,(三惑,) 百界千如,一念三千,性惡,三諦等特別論題,亦皆論及而有進一步之論析與辨正. 而本文之論述除求其詳盡外,亦力求言而有據,皆有所本. 因此逐文細究,引據頗多,亦參諸前賢之註疏,期能真實確切地呈現智者大師思想之全貌.

再者,若簡要提列本文特別之研究成果,可有以下幾點:
1. 智者學行,著述之考證.
2. 組織建構智者之全體思想體系.
3. 指出慧思為智者思想之先導處.
4. 辨明南北教判通用三種教相說之正義.
5. 於教門之化儀特約教部與教相,各論其頓,漸,不定,祕密四教,配合通,別五味說.
6. 五時說「時」義之論立.
7. 百界千如,一念三千說之論理.
8. 性惡說,三諦義之釐清與辨正.
9. 觀門化儀三種止觀,四種三昧之定位等.

目次凡 例
第一部,序論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資料運用
第三節,論述綱領
註 釋 (第一章)
第二章 智者之學行歷程與著作
第一節,智者之學行歷程
一. 學行生涯
二. 簡要年譜
註 釋 (第二章 第一節)
第二節,智者之著作
一. 著作考
二. 各期著作
三. 本文之運用
註 釋 (第二章 第二節)
第三章 南北朝判教說與智者思想大綱
第一節,南北朝判教說與智者之判攝
一. 判教之起源
二. 「南三北七」之南北朝判教說
(一) 南三家教判
(二) 北七家教判
三. 智者對南北教判之詰難
(一) 難南三家教判
(二) 難北七家教判
(三) 綜述智者之詰難
四. 智者之判攝
(一) 判攝南三家
(二) 判攝北七家
(三) 綜述所取
註 釋 (第三章 第一節)
第二節,天台教判 -- 智者教觀思想大綱
一. 「五時八教」說
(一) 化儀四教,五味 (時)
1. 教部 (經部) 與教相
2. 通,別五時說
(二) 化法四教十六門
二. 教,觀二門
(一) 觀門化儀:三種止觀
(二) 觀門化法:四教十六觀門與三觀
三. 智者教,觀思想大綱
四. 權實與本
(一) 「權實」義
(二) 「本」義
五.《法華》三種教相
註 釋 (第三章 第二節)
第二部,教門
第一章,化儀四教,五味 (時)
第一節,約教部論
一. 頓,漸五味 (時)
(一) 正論
(二) 經證
1. 頓教 -- 初時《華嚴》乳味教-
2. 漸教 -- 第二時《三藏》酪味教
3. 第三時《方等》生蘇教
4. 第四時《般若》熟蘇教
5. 第五時《法華》,《涅槃》醍醐教
(1)《法華》
(2)《涅槃》
二. 不定教
三. 祕密教
第二節,約教相論
一. 頓教相
二. 漸教相
三. 通五味 (時) 說
附論:通,別五時說及其「時」義
四. 不定教相
五. 祕密教相
註 釋 (第二部 第一章)
第二章,化法四教十六門
第一節,「四教」義
一. 四教名義
(一) 三藏教
(二) 通教
(三) 別教
(四) 圓教
二. 四教之簡別與核定
(一) 核定三藏教
(二) 核定通教
(三) 核定別教
(四) 核定圓教
三. 四教之經證
註 釋 (第二章 第一節)
第二節,四教十六門
一. 三藏教四門
二. 通教四門
三. 別教四門
四. 圓教四門
註 釋 (第二章 第二節)
第三節,諦理
一. 十如,百界千如與一念三千
(一) 十如
(二) 十法界之十如
(三) 百界千如
附論:性惡說問題
(四) 一念三千
二. 十二因緣
(一) 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二) 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
(三) 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
(四) 不思議不生不滅十二因緣
三. 四諦
(一) 生滅四諦
(二) 無生四諦
(三) 無量四諦
(四) 無作四諦
四. 三諦
(一) 三諦之名
(二) 三諦之義
(三) 化法四教與三諦 -- 五種三諦
(四) 五時經論與三諦
五. 二諦
(一) 三種二諦
(二) 四種二諦
(三) 七種二諦與二十一種二諦
六. 一諦
七. 無諦
八. 諸境開合
註 釋 (第二章 第三節)
第四節,證位
一. 人天位
二. 三藏教位
(一) 聲聞乘位
1. 有門聲聞乘位
(1) 七賢位
Ⅰ.五停心觀位
Ⅱ.別相四念處位
Ⅲ.總相四念處位
Ⅳ.暖法位
Ⅴ.頂法位
Ⅵ.忍法位
Ⅶ.世第一法位
(2) 七聖位
Ⅰ.隨信行位
Ⅱ.隨法行位
Ⅲ.信解位
Ⅳ.見得位
Ⅴ.身證位
Ⅵ.時解脫阿羅漢位
Ⅶ.不時解脫阿羅漢位
2. 空門聲聞乘位
3. 有空門,非有非空門聲聞乘位
(二) 辟支佛乘位
(三) 菩薩位
(四) 六即位
三. 通教位
(一) 三乘共行十地位
(二) 菩薩乘別立忍名
(三) 用別教名之通教位
(四) 六即位
四. 別教位
(一) 十信位
1. 戒聖行
2. 定聖行
3. 慧聖行
(二) 十住位
(三) 十行位
(四) 十迴向位
(五) 十地位
(六) 等覺地位
(七) 妙覺地位
(八) 六即位
五. 圓教位
(一) 慧思之圓位說
(二) 別,圓教位之簡別
(三) 正明圓教諸位
1. 理即位
2. 信解:因聞法生信而發菩提心 -- 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因信修行 (修十法) -- 觀行即
4. 十信位:因行入位(六根清淨,十信位) -- 相似即
5. 十住位 -- 分證真實即
6. 十行位 -- 分證真實即
7. 十迴向位 -- 分證真實即
8. 十地位 -- 分證真實即
9. 等覺位 -- 分證真實即-
10. 妙覺位 -- 究竟即
(四) 經證
六. 位發不定義
註 釋 (第二章 第四節)
第三部,觀門
第一章,化儀:三種止觀
第一節,圓頓止觀:《摩訶止觀》
第二節,漸次止觀:《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第三節,不定止觀:《六妙法門》
註 釋 (第三部 第一章
第二章,化法:四教十六觀門,以三觀歷十法而成乘
第一節,四教十六觀門
第二節,三觀義
一. 三觀攝一切法
二. 三觀之所觀境
三. 釋三觀名
四. 三觀之義
五. 四教之三觀 -- 別相三觀與一心三觀
六. 別相三觀之破惑證理
(一) 從假入空觀
1. 二種觀門
2. 析假入空觀
(1) 析見假入空
(2) 析愛假入空
3. 體假入空觀
(1) 體見假入空
Ⅰ.一切見惑
Ⅱ.破見假觀
(Ⅰ) 破單四見
(Ⅱ) 破複四見,具足四見,絕言見
(Ⅲ) 豎破諸見
Ⅲ.破見假入空位
(2) 體愛假入空
Ⅰ.思惑
Ⅱ.破思假觀
Ⅲ.破思假入空位
4. 四教十六門之從假入空觀
(二) 從空入假觀
1. 入見假一切法
2. 入愛假一切法
3. 入假位
4. 入假而利他 -- 觀成化物
(三) 中道第一義諦觀
1. 四教與中觀
2. 修中觀之因緣
3. 正明修中觀
七. 一心三觀
(一) 出處
(二) 所觀境 -- 一念三千,一心三諦
(三) 觀法
(四) 證位
註 釋 (第二章 第二節)
第三節,成就諸乘
第四節,四教之十乘觀法
一. 三藏教十乘觀法
(一) 十乘觀法之名
(二) 正明 (有門) 十乘觀法
(三) 餘三門之十乘觀法
(四) 六種乘位
註 釋 (第二章 第四節 一)
二. 通教十乘觀法
(一) 通教之十法名
(二) 正明 (有門) 十乘觀法
(三) 餘三門之十乘觀法
(四) 六種乘位
註 釋 (第二章 第四節 二)
三. 別教十乘觀法
(一) 別教之十法名
(二) 正明 (有門) 十乘觀法
(三) 餘三門之十乘觀法
(四) 六種乘位
註 釋 (第二章 第四節 三)
四. 圓教十乘觀法
(一) 發大心
(二) 二十五方便
1. 具五緣
2. 呵五欲
3. 棄五蓋
4. 調五事
5. 行五法
(三) 四種三昧
1. 常坐三昧:一行三昧
2. 常行三昧:般舟三昧
3. 半行半坐三昧
(1) 方等三昧
(2) 法華三昧
4. 非行非坐三昧
(1) 請觀世音懺法等
(2) 覺意三昧 (隨自意三昧)
(四) 十乘觀法
1. 圓教與別教觀門之簡別
2. 圓教之十法名
3. 十法之生起次第
4. 正明十乘觀法
5. 六種乘位
(五) 所觀十境
1. 觀陰界入境
2. 觀煩惱境
3. 觀病患境
4. 觀業相境
5. 觀魔事境
6. 觀禪定境
7. 觀諸見境
8. 觀餘三境 (增上慢境,二乘境,菩薩境)
註 釋 (第二章 第四節 四)
結 論
附 錄:智者之重要傳記資料
參 考 書 目
點閱次數1068
建檔日期2000.11.24
更新日期2023.01.05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45154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