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關於本館諮詢委員會聯絡我們書目提供版權聲明引用本站捐款贊助回首頁
書目佛學著者站內
檢索系統全文專區數位佛典語言教學相關連結
 


加值服務
書目管理
書目匯出
人間佛教與生活實踐:慈濟現象的社會學解析=The Practice of Mahayana in Daily Life: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Buddhist Tzu-Chi Association
作者 林宜璇 (撰)=Lin, Yi-shuan (compose)
出版日期1996
出版者國立清華大學
出版者網址 https://www.nthu.edu.tw/
出版地新竹市, 臺灣 [Hsinchu shih, Taiwan]
資料類型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使用語言中文=Chines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維安
畢業年度84
關鍵詞慈濟功德會=Tzu-Chi Association; 生活實踐=practice of daily life; 社會影響=social impact
摘要慈濟現象可從許多角度討論,但若深究其內在動力,則"生活實踐"是最恰當的觀點,本文從實際的田野資料證明此觀點。在第二章以證嚴法師與慈濟世界來詮釋生活實踐的理念根源,第三章則以慈濟人的改變說明生活實踐的過程,第四章透過慈濟的永續善行基礎說明生活實踐具有改變社會的結果。慈濟生活實踐的理念來源,即證嚴法師所詮釋的" 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 ,法師的身教言行與領袖魅力,使慈濟的人間佛教具備新教性格、柔性氣質、藉事練心的做事態度以及提供不同階層參與社會的機會等基本性格。這種團體氣質促使親身參與活動者(也就是本文所謂的" 行善後備軍" )源源不斷加入慈濟工作,改變自身的生活細節並且透過" 說故事 " 論述的親切性與實用性,吸引更多人的參與,其中參與者的主力以中年女性居多,因此本文分析這些女性在生活實踐的過程中得以增加行動自主性、家庭空間的自主運用、拓展社交自主性以及改變對自我的想像。這些改變從個過體擴展到社會層面,便是生活實踐影響社會的結果。因為慈濟入世善行的永續性,改變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同時吸引更多行善後備軍志願改變心態結構,使得普遍慈濟人的生活改變具有改變社會的意義。
點閱次數762
建檔日期2001.01.04
更新日期2023.01.16










建議您使用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瀏覽器能獲得較好的檢索效果,IE不支援本檢索系統。

提示訊息

您即將離開本網站,連結到,此資料庫或電子期刊所提供之全文資源,當遇有網域限制或需付費下載情形時,將可能無法呈現。

修正書目錯誤

請直接於下方表格內刪改修正,填寫完正確資訊後,點擊下方送出鍵即可。
(您的指正將交管理者處理並儘快更正)

序號
345409

查詢歷史
檢索欄位代碼說明
檢索策略瀏覽